重庆日报报道梁平山水为墨田园为卷描画

行至高梁心纳平川

数千年农耕文明的陶冶

让梁平这片诗意大地溪河婀娜、湖光氤氲

沃野千里、碧田万顷

党的十九大以来,梁平区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历史机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实施城市提升行动,以山水为墨、以田园为卷,描画出一幅现代田园城市、美丽幸福梁平的美好图景,全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现代田园城市·美丽幸福梁平。吴梦雄/摄

梁平

这座近悦远来的现代田园城市

正焕发智慧活力迸发勃勃生机

宜居宜业彰显城市现代之美

从主城开往三峡库区的动车,驶入“巴渝第一大平坝”梁平坝子,透过车窗可以看见湖泊静谧如镜、道路宽阔笔直、高楼鳞次栉比,这便是现代田园城市——梁平。

走进梁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从无到有的都梁新区。聚焦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充分体现对称、天人合一等中华营城理念,都梁新区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随形就势,加强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科学布局建设城市组团,构建“蓝绿交织、城绿交融、田城相拥、水城相映”的城市空间格局,形成体现历史传承、文明包容、时代创新的新区风貌。

现在,全民健身中心、梁平体育馆游泳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西大实中校本部、医院、城市“一环路”等一大批功能性、牵引性项目在都梁新区相继建成启用;建成开放大河坝公园、奥林匹克公园、赤牛溪湿地公园等城市公园、游园75处,城市绿系水系加快覆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提升城市道路绿化30条,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不断丰富新区品质和内涵,城市“颜值”“气质”全面提升,奏响宜居生活新乐章。

梁平区儿童公园。熊伟/摄

在都梁新区悄然崛起的同时,梁山城区也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党的十九大以来,梁平区推进梁山城区城市有机更新,实施棚改旧改近万平方米,惠及家庭1万余户;投入2.8亿元,建成雨污管网约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建成投用一大批菜市场、停车场、公厕,整治背街小巷91条,打通城市断头路12条。

与此同时,城市功能再上新台阶。梁平区推进城市互联互通,建成“两高两铁一机场两国道六省道”多式并联立体交通格局,“二环七射”区内骨架路网全面形成,梁忠高速和渝万高铁梁平段建成投用,梁开高速全面开工,梁平机场通航起飞,“铁公水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基本成形,梁平综合交通枢纽、龙溪河超级服务区建成投用;推进城市河湖联通,构建“河畅、水清、坡绿、岸美”的城市水系风貌,完成新建、改建、扩建、整治维修各类水利工程项目90个(类),全国首批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落地并有序实施,建成张星桥水库至大河水系连通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平方公里。

高速高铁串联城乡。蒋胜斌/摄

“围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发展城市智能应用,智慧城市赋予新动能。”梁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梁平建成投用智慧城市“两中心一平台”,数字城管覆盖面积达到21平方公里,城市智慧公交、医院、智慧学校、智慧小区、智慧公园加快呈现。围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致力发展新经济和数字经济,规划建设新经济活力区,建成建筑垃圾运输处置监管平台、智能停车系统、景观照明智能化控制系统和智慧城市管理视频分析平台,让智慧智能添彩城市生活,形成了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体系,推动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

智慧智能为梁平城市生活添彩。张常伟

今年2月,市政府批复同意设立重庆梁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4家,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总量、数字化车间均列渝东北第一,新增绿色制造业企业家,工业园区集中度达75%,产出强度83亿元/平方公里、提高12.3%,电子信息、智能家居、绿色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正培育壮大,集成电路、新材料、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快培育。

改善环境扮靓田园风光之美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今年春节期间,梁平明月山·百里竹海、滑石古寨、中华·梁平柚海等景区成为热门打卡地,全区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48.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万元,同比增长23.71%。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十三五”时期,梁平区投资1.55亿元,31个镇乡建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个;投入2亿元,建成雨污管网约公里;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户,旧房整治提升户,建成市级美丽宜居村庄9个、美丽庭院户、绿色村庄50个,申报传统村落3个,创建市级特色小镇1个,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村镇面貌日益改善。

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熊伟/摄

党的十九大以来,梁平区累计投入资金余万元,启动梁平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治理,采用污水肥料化、固体粪便堆肥、粪污全量收集还田、专业化能源利用、异位发酵床5种模式,建立完善相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打通畜禽粪污“收—储—运—处理—利用”链条,实现“变废为宝”,切实解决畜禽粪污还田“最后一公里”难题。

目前,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1%,家养殖场完成粪污处理设施配套验收,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量达50万吨以上,每年集中生产有机肥11万吨以上。

年,梁平区切实解决了亩养殖尾水排放问题,推广秸秆粉碎还田4.5万亩,标准化深耕示范1.47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化肥减量.94吨,农药减量18.27吨,较年分别减少1.46%和1.5%。

“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绿色发展。”梁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梁平集山水田园之灵美,聚资源富集之禀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科学布局建设5个城市组团,描绘“蓝绿交织、城绿交融、田城相拥、水城相映”的城市底色,双桂田园、城北稻田、万石耕春、中华·梁平柚海串联旖旎田园风光,实现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描绘出城在田中、田在城中的郊区新城和现代田园城市。

梁平区挖掘利用田园风光、农耕文明优势旅游资源,双桂田园、百里竹海等景区相继落成开放,成功创建双桂田园·滑石古寨、百里竹海等4A级景区,百里竹海获评市级旅游度假区,并打造猎神村“三巷六坊九大碗”,举办“夜竹海·潮生活”主题系列活动,持续办好“三峡晒秋节”。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文脉深厚的人文风景、古韵悠远的非遗文化、生态宜居的休闲都市,处处彰显“山水田园”的独特气质,梁平文旅融合展现出新气象。

明月山·百里竹海。邓志刚/摄

现在,梁平区正实施10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推进明月山、高梁山、印屏山生态修复,东部高梁山松涛起伏、云霞竞秀,西部明月山苍翠欲滴、清波绰约,筑起城市生态屏障。

梁平区还依托百里竹海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建设“北斗七星”“百里星宿”民宿群,叫响“东有莫干山、西有明月山”品牌,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绿色发展实现新突破。

全域治水构建湿地生态之美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梁平,“一山两水七分田”,境内龙溪河、铜钵河、新盛河、普里河、汝溪河和甘井河6条主要河流迂回于平坝浅丘之间,与78座湖库、80万亩稻田构建起“推窗见湿、处处见湿”的生态格局,湿地率达10.45%。

“水是湿地的灵魂。”梁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九大以来,梁平突出城镇污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湿地生态保护治理“三个示范”,将水污染综合治理与文化传承、生态提升、人居环境优化相结合,推动“全域治水·湿地润城”,全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梁平区全面推行河长制,聚焦龙溪河、新盛河、铜钵河、小沙河等重点河流,与四川大竹、开江等毗邻区县签订联动共治协议,形成治水合力。全面排查整改存在的问题,按照“截污、分流、处理、自净”思路,实施流域内治水、节水等工程,探索上游小流域治理模式,严格控制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全面提升流域生态修复功能和水质自我净化能力。

龙溪河梁平段。肖华/摄

通过一系列举措,长江北岸一级支流龙溪河流域面临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得以解决,出境水质由劣V类稳定到III类。龙溪河(梁平段)被水利部评为“长江经济带美丽河流”,“统筹规划精准治理龙溪河流域水环境”典型经验被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

与此同时,梁平整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对梁山城区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对合流制排水系统的乡镇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在仁贤街道、礼让镇、明达镇等镇街因地制宜开展养殖尾水集中和分散治理,坚决打好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攻坚战。

区生活污水处理厂。肖华/摄

截至目前,梁平区累计投入40亿元,建成投用污水处理厂(站)78座,完善雨污管网公里,创成全国水生态文明示范区。

此外,梁平区充分利用城区“一湖三库四水”优质水生态资源,大力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将溪流湿地、立体山坪塘与双桂湖湿地、城区若干河流、道路带状小微湿地进行生态连接,织就城市湿地有机网络,着力打造全域湿地生态群。

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熊伟/摄

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实施湖岸带恢复、外来物种治理等18项保护修复工程,营建了“沟—渠—田—塘—湖”湿地生命共同体,湿地保护面积扩大到.97公顷,植物种类增加到种、动物种类增加到种(其中鸟类种)。

梁平还利用浅丘地带中的沟、塘、渠、堰、井、泉、溪、田等优越湿地资源基础禀赋,探索形成“小微湿地+环境治理、生态保育、民宿康养、休闲旅游、有机产业”等模式,成功打造安胜碗米林团小微湿地、唐家坡田园湿地等,营造以自然湿地为主体、以人工湿地为补充的湿地生态群落。

窝子溪湿地公园。向成国/摄

现在,梁平区成立了长江上游乡村湿地保护研究中心、长江三峡自然学校,正构建以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的城市湿地连绵体,围绕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科研、湿地生态监测、湿地宣教等保护修复项目,打造丘区城市湿地连绵体,全力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截至目前,梁平已建成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市级风景名胜区1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6个和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湿地保护率达到52%。

久久为功营造幸福生活场景

一座富有魅力的城市,就是要持续完善功能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自年以来,梁平区着力打造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特别是都梁飞雪、垂云北观、张桥烟雨、桂湖夕照、梁山草甸等景点建成开放,让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全区市民休闲娱乐和外地游客打卡梁平的重要目的地。去年,梁平区聚力建设城市道路、城市停车位、城市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大力推动都梁新区智慧小镇·云集、湖山云著、金科·天誉、海成·御湖别院等一批品质楼盘开发,着力推进都梁新区二期建设工作。

接下来,梁平区还要提升都梁新区形象,完成都梁新区名柚大道、湖晓路等7条道路及附属管网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张星桥河、千明河绿化提升项目,启动建设都梁大剧院、数字文创小镇,不断提升梁平城市品质。

截至目前,梁平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0万人,较“十二五”期末分别增加11.51平方公里、11万人,新增的人口中有不少来自毗邻的川渝东北地区。

丹桂大道。孟继宗/摄

“我很喜欢梁平,这里真的是宜居宜业。”李勇来自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他说,梁平交通便捷,前往重庆主城方便,这里的高新区就业有岗位,更重要的是城乡人居环境好,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在梁平过日子,就像生活在田园画中。”

环境优美的小区。邓志刚/摄

如今,梁平正加快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典型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取得重大进展。创建的中国首个城市湿地连绵体、以“湿地+”建设模式为主导的乡村小微湿地已成为全国湿地建设典范。“山水田园·美丽梁平”立体名片已享誉巴蜀。

“立足渝东平原,联接大主城,建设大三峡,协同川东北。”梁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梁平将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以建成现代田园城市和郊区新城为奋斗目标,做靓双桂湖、城市客厅、城市之眼、赤牛城宋元文化遗址公园、都梁新经济活力区、高新区等新名片,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上走在前列,努力把梁平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典型示范区。

未来5年,梁平区将围绕“双百”城市发展目标,坚定“打造区域开放高地、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发展方向,继续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推进新基建、海绵城市建设,着力城市水系绿系文系联通融通,高品质建设都梁新区,高水平提升梁山城区居住品质,着力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场镇基础设施建设,做实场镇雨污分流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村容村貌,着力建设美丽幸福村镇。

到“十四五”期末,梁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拟达到60%,城市建成区面积拟达到35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拟达到35万人。

来源重庆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oushizx.com/dzsxs/30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