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上添花续乡愁人民资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直接关系着生活富裕能否实现。只有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了,才有可能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后三者为锦上添花续乡愁的内容。

怎样才能打好基础?怎样的产业发展模式才能让人生活富裕?如果农民只是得一点土地流转费和有限的就地务工工资,显然是富裕不了的。要富裕必须得让农民从产业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那种大产业、小业主的模式不可忽视。在此基础上续写乡愁方能振兴。

在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不少村并没有土地集中流转给大业主的现象,然其产业发展却相当抢眼,农民收益也很高,该区针对这些村,进行了锦上添花式的“美丽庭院”建设,使得这些村旧貌新颜、生机勃勃。这无疑给当前各地探索乡村振兴之路提供了参考的典范。

种自己的地,把每一分利润都揣进腰包

西凤街道龙家庙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有的组甚至只有0.5亩。走进该村,看不到宽阔的柏油马路,看不到鲜花簇拥的聚居点,纯粹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

然而,这个村去年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是省级“四好村”。村民的高收入主要来自全村70%的土地种植蔬菜,全村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占一半以上,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龙家庙村原为达州市菜篮子基地,公家的蔬菜公司解体后,农民仍旧沿袭种菜,且越重越好。“每年12月起种莴笋、生菜等,然后依季节种茄子、瓜类、辣椒、小白菜、莲花白、花菜等。”村党支部副书记龙怀伟说,村民采取间、套作模式,土地复种指数超过4。

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是,龙家庙村人种菜是以家庭为单位组成合作社,最大的户也就10余亩,种自己的地,把每一分钱利润都揣进自己腰包,曾有多人来村想流转土地都没成。

东岳镇凤凰村也是如此。从上世纪80年代起,凤凰村就开始种柑橘,到年,柑橘种植面积达余亩,后来又发展了亩青脆李,几乎所有土地都发展了特色产业。

如今,全村每家每户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果园,少则四五亩,多则三四十亩。“都是十余年的老树,正是盛产期,每亩产值至少在1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就增收2万元。”村支部书记谭明江说,有这么好的居家产业,村民根本就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别人。

再看村貌,凤凰村也并不突出。穿斗木梁老房子占了27%,甚至还有10多处百年老屋,绝大多数是0年以后陆续修建起来的砖混房屋,且外墙仍保留原始模样,入户室内陈设也不见多现代高档。“但全村有80%的住户均在城镇买了房子。”谭明江说。

城镇购房比例如此之高,会不会导致成熟产业后继无人?村里的老支书向可国坚信不会。“他们以就近务工为主,每年11月中下旬采摘柑橘的时候就回来了,说明他们不会丢弃这么好的产业。等年龄大了,他们就会把外面的房子留给儿女,自己回村经营老产业。”

“美丽庭院”建设契合群众的期望

不管是龙家庙村还是凤凰村,不少村民告诉记者,他们都希望在产业发展、生活富裕了之后,能把村子改变一下,让村子更美,更有味道,更能吸引人和留住人。“政府匹配一些项目,我们群众再筹集一部分,大家有钱了,都愿意掏这个腰包。”龙怀伟说。

“目前,区上的‘美丽庭院’建设就契合了群众的这种愿望。”通川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苏文说,针对一些产业发展基础好,且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村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积极性高、主动参与意识强,乡风民风较好,无违法犯罪现象和无违规上访或群体性上访的村,区上将逐年配套“美丽庭院”项目。凤凰村已纳入今年项目,龙家庙村也已提交计划。

其实,通川区实施的“美丽庭院”建设,始于年。在—年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中,就有“美丽庭院”建设这一项,要求建改保相结合,重点实施“五改一建”;在随后的—年脱贫攻坚引领区建设中,同样延续了“美丽庭院”这一项,按照“三清两改一提升”及“六化”要求提升村容村貌;在年起实施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中,“美丽庭院”建设得以进一步延续和完善,秉承“家庭小美”汇聚“乡村大美”的理念。

“‘美丽庭院’建设最大的原则是‘两不三原’,”苏文说,“不大拆大建、不风貌塑造,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坚持旧院新置、旧味新品、旧材新用、新材旧用,就地取材,实施传统院落保护提升工程,完善庭院道路、水沟、文体设施等公共基础配套,做到风格传统、功能现代。目前,全区已打造处,计划每年新增5个以上村。”

通川区“美丽庭院”建设首要的一点是农村厨房、厕所、洗浴、洗涤“四污”治理,每个庭院项目必须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另外,文化植入也很重要,通川区正大力打造“有礼通川”,区上专门成立了“有礼办”,落脚到“美丽庭院”建设中,也相应植入了礼仪文化。

一个能留住乡愁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一株树龄年的黄连木屹立路旁,旁边是一个小小的“有礼广场”,孔子拱手作揖的塑像立于广场中央。广场边上随地势上下,高低错落分布着几幢古老的房屋,屋顶经过翻修,从小青瓦的颜色可见新旧错杂。房与房之间,石砌的堡坎、石铺的台阶,坎上恰到好处地放一尊陶罐,里面种几株随处可见的野草野花,阶边走一溜菜畦,种几根香葱蒜苗……

这就是罗江镇金凤村,春节前夕方打造完成的“美丽庭院”景观。全村余户人家,百年以上老房子就有40多套,这一片共有5个这样的老院落,经集中打造形成了一大靓丽景观。当地村民开起农家乐,到目前不到半年时间,收入最少的都有一两万元了。

来到一个名为“宅院子”的农家乐,首先穿越一道青砖砌成的院门,院门上有小青瓦飞檐座脊,这是该村原村支书袁小平的家。“自打我母亲嫁过来的时候,这房子就有余年历史了,如今将近年历史了!”袁小平说。走进每一间房屋,每一道木梁木板无不积累着岁月的尘垢。青石板铺就的院坝里,搭几张木椅木桌,几个人喝茶品茗好不惬意。

金凤村尽管古老,但产业发展却十分强劲。袁小平说,从2年起,村里就开始种李子,大规模发展是年,全村栽植近10万株,共计0余亩,如今正是盛产高峰期。

围绕村舍的那一片葱郁的李子林,沿着刚刚修成的游步道穿行其中,绿宝石一般的果实挂满枝头。“这些都是大树,一株产果至斤,产值均在元以上,全村李子年产值就有三四千万元,仅此项人均都在2万元以上。而且本村人基本没有外出打工的。”袁小平说,村里家家都有李子园,最少的一年都要卖三四万元,最高的卖20多万元。

袁小平家李子收入也是村中三四个能卖20多万元的人户之一,加上他的农家乐“宅院子”的收入,一年30余万元没问题。令人新奇的是,村民如此有钱却没有人土豪地修建一座很抢眼的洋房别墅,大多是守着自家老屋,过着平淡无奇又与世无争的生活。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传君

本文来源:中国农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oushizx.com/dzsxs/303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