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出台“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指出,未来几年,达州仍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脱贫攻坚为统领,重点发展“3+6”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到年,实现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和总产值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将达州建设成为中国富硒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产业特色鲜明、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在全省比较优势突出的农业强市。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实施“六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基础、产业、新村、能力、生态“五大扶贫工程”和“十大扶贫专项行动”,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年省定贫困县全部“摘帽”,到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摘帽、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到年49.8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发展“3+6”特色产业,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规划指出,打特色牌、走品牌路,加快发展粮食、油料、生猪3个大宗农产品和蜀宣花牛、特色家禽(旧院黑鸡、开江鸭鹅)、茶叶、果蔬、中药材、油用牡丹6大特色产业,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推动多村一品、多乡一业、县县有主业发展。做大做强休闲观光、体验采摘等乡村旅游业,实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
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畜禽制品加工和特色果蔬加工、富硒农产品加工和油用牡丹加工,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到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和贸易收入达到亿元。招大引强,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品牌、有实力的加工、商贸企业入驻达州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入园集聚、集群发展。扶优培强,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税费优惠、用地管理等方面为企业发展和集群培育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支持本地优质潜力农产品加工企业提档升级,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创建品牌,突出“绿色、生态、富硒”特色,大力发展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四川省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标及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到年新增农产品国家级品牌20个以上,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个以上。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农村电子商务,积极支持农贸市场、农产品超市建设和企业出口创汇,真正实现达州特色农产品“买全国、卖全国”。
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要求,突出川东地域特征、农村特色和民俗特色,以“四好村”创建为载体,坚持“建、改、保、廉、管”和产村相融互动,连片推进新村建设。通过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建成一批新型农村综合体。到年,建成新村聚居点个,旧村改造0个,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户,建成农村廉租房户。全市60%以上行政村建成省级“四好村”,80%以上行政村建成市级“四好村”,%行政村建成县(市、区)级“四好村”。同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添农村发展活力
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扩大农村社区“办事不出村”改革试点范围,盘活农村产权资源,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农业金融创新,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填补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服务空白。建立“三农”融资担保体系,切实防范农村金融风险。开展农业保险,协同保险机构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特色产业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到年,全市特色农作物参保面积达到万亩以上。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和灌区配套改造,全面提升农田水利灌溉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逐步实现全市主要农产品来源可追溯、过程可监管、风险可预警、责任可追究,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刘迪达州日报网记者覃鹏举)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