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二十一金黄村

金黄村

村名富诗意,古院藏深山

春雨淅沥,山路弯弯。车出达川区大堰场镇,傍着长滩河迤逦而行,一股清新空气扑鼻而来,两边葱茏绿树映入眼帘,爬上山梁金黄岩,便进入金黄村。黄金岩因秋后漫山遍野树叶呈金黄色而得名,村名随之。

金黄村位于铁山以西,距离达州城区约40公里,平均海拔米,东与通川区复兴镇板桥村接壤,南与大堰镇铁山村相邻,西与大堰镇堰坝村隔河相望,北与通川区双龙镇石峡湖村相伴。全村幅员面积15.2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多人。年,因历史悠久、群山环绕的古民居被列为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单。

藏在深山的传统院落

大堰镇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周安漠告诉笔者,处于铁山西麓的金黄村,山岭相连,沟壑纵横,绿树参天,古院众多,至今保存有一组的蛮子洞老院子、中坝沟陈家大院,二组的九条岭、卢家坡老院子,四组的炉厂坪老院子,五组的亲斋堂老院子,七组的岩台子、嗲河坝老院子。这些院落均为青瓦屋顶,人字水,木质结构,吊脚虚楼,分上下两层,一般底层饲养牲畜和堆码财物,上层供人生活和住宿。村中院落保存较好、规模最大的是中坝沟陈家大院。

站在黄金岩俯瞰中坝沟,山色青青,田水盈盈,小河婉转,屋宇相接,错落有致的成片青瓦房立即展现眼前。这处中坝沟陈家大院,位于金黄村一组(原为金黄村十三、十四组),坐东向西,背靠莽莽铁山,面对汩汩而流的长滩河和猴子寨。院落呈三合院、四合院布局。据传统村落申报资料介绍,清朝初年移民潮时,陈先文从四川营山县迁移大堰,选中土质肥沃、四面环山、地势较为平坦、古道上的中坝沟落业,修房建屋。其后有4个儿子,便修建起顶上院子、2个中间院子和祠堂院子,民国时期、20世纪50年初又逐步扩建,院落达到12个,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常住人口多人,成为以陈姓家族为主的连片院落。

中坝沟陈家大院为穿逗木结构,悬山式吊脚楼,由堂屋、正屋、厢房等组成,堂屋为祭祖及家族议事之所,正屋供主人居住,厢房等为其它家庭成员居住。吊脚楼下为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禽家畜圈舍,建筑功能分明。窗格雕花,屋脊塑像,青石铺路,小路、石阶梯、石平板桥连通各个院落,人工石排水沟与自然溪流交错为,三口山泉井水供村民生产生活。因座落在古道之上,来往人员众多,大院非常热闹,当地人又称中坝沟陈家大院为“小香港”。

在中坝沟陈家大院里,至今保存着专门用于脱离稻谷外壳的古老工具——檑子。檑子呈圆桶状,高3尺左右,直径约2尺,分为上扇和下扇两部分,上扇的底部和下扇的顶部有杂木做的齿槽,四周是坚硬的木片,呈百叶窗状,外围有竹箍,底层中心用黄泥巴填充,以站稳“脚跟”。下扇四周有一槽状边缘,用来接、装推过的稻谷。经过擂后的稻谷,绝大部分谷壳脱落,变成了糙米,再用石碾碾或碓窝舂后,经过风车除去糠壳等物,用筛子筛去没破的谷粒和碎米,制作成大米。

金黄村里的古道古寨

走进金黄村,浓浓的古韵迎面而来:古院、古道、古寨、古井、古树、古墓、古指路碑。

据周安漠介绍,金黄村,在东起铁山山梁,西至尖陡寨的范围内,有长达5公里的千年古道。从铁山下山到中坝沟,沿着长滩河顺流而下,走猴子寨、雷打石、手爬岩、寨沟,经猫儿寨下的跳蹬子河,就到了今铁山村观音台处的火焰滩。除此而外,还可以在手爬岩分路上偏岩子。偏岩子有个山洞,洞里保存着左上角有残缺、清朝嘉庆年间的指路碑。这块石碑高1.1米、宽0.8米、厚0.2米,碑上的文字虽模糊,但依稀可见“嘉庆”等字。跨跳蹬子河再下行,上土地梁,过尖陡寨就进入堰坝村。村内八组的长滩河中,有一块大石头叫雷打石,高10米,宽7米,长8米,横躺在河中,河水只能从雷打石的缝隙中流过。石头上面有两个形似牛卵的小凹洞,装有天然雨水,且长年不干。当地村民传说,如果遇到久旱无雨时,只要从小凹洞里舀出一些水倒掉,天就会下雨。

位于六组的尖陡寨,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尖陡寨面积有多平方米,条石砌成的寨墙,高约3米,寨墙上有垛口、炮眼,修有两道寨门。尖陡寨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多平方米的坝子,二层是供人住宿的地方,三层摆放有香炉,供奉观音菩萨等,每层落差7米左右。传说寨上闹过白莲教。

金黄村里的红色记忆

年,中国工农红军挥师达州,来到大堰,点燃了红色火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且在大寨子、卢岗咀、马鞍山与敌军发生多次战斗。有人在中坝沟对面的猫儿寨上,曾捡到战争时期用过的驳壳枪。卢岗嘴山顶上的练兵场、人马饮用水井、寨墙、堡垒、石刻碑记等仍然清晰可见。当地不少人参加了红军。据有关资料记载,大堰在年至年之间,就有69人参加红军,其中红三十军3人,红四方面军38人,这些人大多是战士,也有人任过班长、炊事员、卫生员、通讯员、司务长。向长贵、何诗成、杨代贵等数十人在长征途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金黄村2组的蒲正伍与蒲正才是一对亲兄弟,他们一起参加了红军。年出生的哥哥蒲正伍,参加红军时还不到17岁,弟弟蒲正才则是用谷草当裤带的童子兵。他们带着有一口饭吃的期盼、躲避国民党抓壮丁的目的参加红军。年,他们遵照“联通苏联,才有外援”的指示北上来到西宁,与马歩芳的队伍进行周旋、战斗。他们用的汉阳枪,不好用,容易卡壳,打一枪装一发子弹。两兄弟在黄河边打仗分散后,蒲正才不知所踪。蒲正武则翻雪山,过草地,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任团长、旅长、参谋长等职务,年去世。

别具特色的婚丧民俗

这里的婚丧民俗,指人一生中的婚嫁、丧事的礼节和仪式。对此,金黄村有一套复杂而繁琐的程序。

婚嫁方面。举办婚礼,一是择定吉日,这样,男方才能迎亲,女方才能送嫁。二是请媒,婚礼前一天,男方提着礼物去请媒人。三是梳头,新娘梳妆打扮的时候,要请一位有福气的长辈来给新娘梳头。四是备嫁妆,女方家将给新娘准备带去婆家的嫁妆,全部放在红色的箱子中交给新娘。五是办正酒,结婚当天,男方迎亲队伍单数出发,到女方吃午饭后双数回家,两个吉时都得鸣炮。六是敬茶,两位新人向双亲跪拜,奉茶直到长辈喝下才能站起来。七是霸铺,请双福双寿、子孙满堂的年长妇女为新人铺床,名曰霸铺,霸铺时,新婚夫妇要给霸铺人红包。八是回门,结婚后第一次回娘家叫回门,回门必须是婚后第一个农历双数日子。新娘由丈夫陪同回娘家,并且要到女方祭祖。

丧事方面。一是烧“落气纸”,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死者直系亲属在瓦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让亡魂“持币上路”。二是抹澡,一把抹死者的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三是穿衣,给死者换上干净衣裤鞋袜,死者是老年人的裤带用白棉线合股系扎,合股线的支数以其年龄而定,老年人换衣称“穿寿衣”。四是开吊,直系亲属的女眷一边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平,内容多为叙述死者一生中所经历的磨难,凄切悲恸,谓之“哭灵”。吊客前来祭奠,进门前先放一挂爆竹,丧家亦燃放爆竹以示应答。上香,通常以三炷为限,或鞠躬致礼,或跪拜叩头,皆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灵堂左侧跪拜答谢,称“孝子礼”。开吊期间,有的延请阴阳超度亡魂,通夜不能熄灭油灯。五是出殡,从送死者前往墓地开始,孝子需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灵堂供桌之前,称为“甩盆”。抬灵柩多为八名精壮汉子,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出殡也称“送葬”,孝子老大则披麻戴孝躬行于灵柩前引导,众至亲好友一路将其送至墓地。送葬队列行进途中,有亲友在道旁丢草纸,也称“打路钱”。六是灵坟,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亲人在每一个第七日在灵位前点烛燃香,若某一个七日是农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即叫“犯七”,就要举行隆重祭奠仪式,以利于亡者“撞七”过关。到第七个“七日”为止,称为“毕七”。三年孝满,遂将灵位焚化,谓之“除灵”。解放后,经过移风易俗,提倡殡葬改革,过去的殡葬习俗也相应发生变化。(作者:郑景瑞)

本文采写中,得到周安漠的大力支持,参考了申报材料,在此一并致谢!

往期回顾:

贯穿达州南北的那条荔枝古道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二:鲁家坪村,达州第一个国家级传统村落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三:金山村,景美历史更厚重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四:曾家沟,儒学世家隐藏深山的古村落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五:龙潭河村,古韵悠悠花果飘香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六:三官场村,荔枝古道上的一颗璀璨珍珠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七:太平坎,最美乡愁地川东民居博物馆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八:百丈村,古韵山乡民歌悠扬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九:童家村,探花江国霖故里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烟灯村,一个古字怎了得!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一:长梯村,云门天寨下的国家级传统村落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二:夏家坝村,有座雕刻精美的谢家花屋大院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三:草庙村,明朝二品官员王子龙的封地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四:虎让乡各具特色的省市传统村落(一)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四:虎让乡各具特色的省市传统村落(二)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五:驷马村,一个很有故事的省级传统村落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六:重石村,因山石得名因蒲氏宗祠扬名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七:玉坪寨村,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魂归处?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八:神山村,有古院落也有神奇传说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九:铁山村,不仅有县坪梁还有传说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二十:高峡子村,青山绿水,人杰地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oushizx.com/dzsqh/276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