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受邀来到达州“洞窟美术馆“,出席在这里举行的开馆大展开幕式,并参加同时举行的批评家年会专题论坛。所见所闻,感受良多。为达州出现这么一个奇特专业的当代艺术活动基地叫好,也为本土当代艺术增添新元素欣慰。在过去的若干年里,达州的“存在”,常常因为地理位置稍偏而被人们忽略。城市的形象尴尬,伴随着文化诉求的尴尬,也带来当代艺术生态的尴尬。是故,艺术人才外流,当代艺术活动稀少成为常态,令人为之担忧。这次当代艺术系列活动,可谓石破天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它让人们认识到,在互联网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所谓中心和边缘,地方与国际,都会在距离感压缩、空间感互通、边界感模糊、信息量同步分享中,交叉换位,颠覆排序,时空移位,在变异与融合中游离漂浮,在面目全非中重生新格局。今天的“地方-国际“专题学术论坛,主题指向明确,那就是围绕新生的“洞窟美术馆“,和他的开馆展活动以及未来的运作发展,充分展开有价值的讨论。为此,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愿与诸位学者和艺术家商榷。(一)关于美术馆名称的建议。我认为,这个美术馆名称的关键词为“洞窟“,可能不妥,为什么不是“军械库美术馆“?理由容我疏理于下:首先来剖析“洞窟“的出处。根据权威百科词典,洞窟(cavern),其一是指自然形成的人可进入的地下空洞,通常由水的溶蚀、侵蚀和风蚀作用而成。是地球自然景观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二是指石窟艺术(caveart),或洞窟艺术(grottoart)。前者指印度等国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在我国就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克孜尔石窟等。而后者也指史前洞窟壁画艺术,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法国的拉斯科洞窟等。以上的权威词典解释,确定了“洞窟(石窟)“和“洞窟(石窟)艺术”的基本定义,应该和我们今天所在的这个美术馆没有什么内在关联。另外,在美术史中以及在学界和民间,通常说到“洞窟(石窟)”,基本都会理解为“石窟艺术“,其中蕴含的歧义和误读是十分明显的,不可不察。下面来看看“”概念的出处。50多年前的年,军方在达州城外数十千米的山区,自然形成的“仙女洞“位置,扩展修建了川东地区最大的弹药中转库,军事代码““。该军事设施占地亩,借助地形地貌,依山依洞顺势修建而成,后由于种种原因废弃。区域内深幽峡谷,苍翠植被,天然环境良好。后于年由地方政府接管,逐步转变其原有的军事职能,改变成民用设施,直到今天诞生的这个美术馆。众所周知,“军械库“是存储枪支弹药、武器装备的禁区,具有神秘性、危险性、排他性等的独立特征。一旦失去军事作用,移位民间,若转换得当,其效果煞是惊艳!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威尼斯双年展和纽约军械库艺术博览会所在地。威尼斯双年展的主展场,位于威尼斯历史遗留的军械库。其历史可追溯至威尼斯共和国时期(约公元年)。这个复合式工厂集造船厂和兵工厂为一体,在当时可谓一个庞大的工业复合体。几个世纪以来,这里制造的军事和贸易船只,为该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财富和相应的权力。年4月19日,威尼斯市议会通过一项决议,决定策划一个代表意大利的艺术双年展,他的发起人正是当时的市长里卡多·塞瓦提可。就这样,在年4月22日,第一届威尼斯双年展拉开了帷幕,迄今已成功举办了58届。另一个代表例子是纽约军械库艺术博览会。该军械库始建于年。它是美国唯一一个私人出资修建的军械库:第七军团枪械库,亦称作公园大道军械库,坐落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公园大道号,是一栋占据了纽约上城整个街区的砖石历史建筑。始于年的”军械库艺术展“,也是美国现代艺术崛起的重要策源地,将杜尚等多位艺术大师推向世界。后因规模和形式不断变更扩大,于年正式更名为“军械库艺术博览会“。如今,这里已成为纽约市乃至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之一,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已成功举办25届。综上所述,达州“”有足够的底气和理由,命名为“军械库美术馆”,而不是目前这个可能有着误导嫌疑的名称。就目前国内已知的以保密信箱代码形成的艺术区而言,以北京““最为著名。但它那个是电子工业的保密级单位,与“”的军械库保密级别相比,差异很大。换句话说,“”原是货真价实的军事单位,其蕴含的发散力量不可小觑,完全有可能媲美威尼斯和纽约军械库。由此而论,名称的重要性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成正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当代传播学角度看问题,可以发现,在互联网智能新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中,既不能刻舟求剑因循守旧,也不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必须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否则会被历史抛下。而网络新媒体的强势崛起,是许多新生事物乐意搭车借力的重要原因。新媒体传播强调创新性,追求媒材的内核异质性,充分挖掘其扩展及延伸的可能,以获得最大化的传播势能,和由此带来的可观的社会经济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军械库”概念更容易在网络媒体(官媒及自媒体)传播,并形成独特的热点、卖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