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一线发达城市的症结一直存在,比如北京、上海这样的超一线城市就汇集了诸多优秀资源,医疗资源的比对较为复杂,医院数量作为参考,结果就很清楚了。
根据西部大数据研究院相关内容显示,截至到年,医院数量排行前十的城市有:北京(个):成都(个)、青岛(个)、达州市(个)、南阳(个)、保定(个)天津市(个)、上海(个)、武汉(个)、西安(个)。
近日出台了一个利好医疗资源匮乏的政策,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感兴趣可以去搜搜,我认真看了相关方案,个人觉得确实是个缓解眼下困境的好办法,比如增加设备、把方舱资源利用起来等,可是现在的情况政策可能暂时缓解不了,道理特别简单,蓄水池就这么多水,你就算用一万个碗装,水也不会变多。
现在这个时候,竟然还有某些缺心眼子的人在提美国死亡多万的事,首先新冠会致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疫苗和药物可以降低死亡率,也不是胡说八道,这个不是疫苗厂家或药品厂家随口说的,是要看研究证据的,研究证据均会经过同行评议以后发表在权威的期刊。
如果没有有效的疫苗或药物,或没有先进的ICU资源,死亡会更多,比如美国人口3.3亿,死亡万;香港人口万,死亡1.1万;台湾人口万,死亡1.5万;韩国人口5万,死亡3.2万,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医疗资源都要优于我国大陆,疫苗的普及率也要高于我国。
所以这波疫情我们会死多少人,我是很悲观的,按照台湾同等比例计算,也会在90多万。具体数据“乙管”后疫情数据每月公布一次。
“乙管”的推动同时也会进一步优化医疗系统,“乙类乙管”的新任务,各地正在按医院、医院,医院重症资源,医院重症床位和可转换ICU的准备、设备配备、医务人员培训等。
要知道建设一张ICU床位大概需要万元,每年运行费用超过万元,这其中药品耗材万元,人工约万元。所以号称最贵的宾馆,并不是谣言。
这里会带出一个问题,比如ICU数量满足当下需求,可受限于居民收入,医保人均总量等,医院也会面临患者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如果不能保证支付能力,恐怕也很难让县级ICU发展壮大。
当然如果想彻底改变该行业的现状可以从两点出发:
一、有关部门要提升医保支出水平,最少要达到3-4万亿/年的水平,这里可能好多人没什么概念,举个栗子:大概是年全国核酸费用的10倍左右。
二、有关部门需要和医疗设备厂家积极商谈,将一次性耗材改为消毒重复使用,这样才能压低ICU日常运行费用。
我记得在多年前国家就为了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更加多元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努力提升基层能力,比如持续加大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力度,亦或是深化编制、人事、绩效评价等改革,从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
可是实际上现在基层医疗条件依然堪忧,我觉得‘乙类乙管’的出台很有可能会出现医疗资源挤兑,而且无法避免,搞不好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超额死亡,所以我还是强调大家能做好防护还是做好防护,尤其是老年人。
综上所述我整理了短期利好的相关个股供大家参考:
1、呼吸机概念股:迈瑞医疗、航天长峰、鱼跃医疗、中科美菱、长虹美菱、怡和嘉业、华盛昌、中鼎股份、深科技、麦格米特、汉威科技、维力医疗、通达股份、天晟新材2、制氧机概念股:中科美菱、长虹美菱、杭氧股份、共进股份、国林科技、*ST和佳、联诚精密、九安医疗、可孚医疗3、雾化器概念股:中科美菱、长虹美菱、康辰药业、可孚医疗、万邦德、维力医疗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美丽大方英俊潇洒的你此时有何想法?欢迎吐槽点评、点赞都是对小编的支持与厚爱~
[本文仅为个人日常每天的思考,不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