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四川好人榜”
8月30日,
在南充阆中揭晓,
达州渠县三汇镇周建华上榜。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
了解一下他的事迹吧
↓↓↓
周建华,男,汉族,出生于年9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著有民俗专著《三汇古镇》《三汇民俗文化》,《渠江船工号子》拟于年12月出版。三部民俗专著堪称渠江流域民俗民间文化“活化石”。其中:《三汇民俗文化》被四川省文联授予为“年度原创优秀文艺作品”称号。
渠县三汇镇的周建华,当地人只知道他是做秤的,因为他有间不足八平方米的秤铺,坚守了30年。目前,这里非常冷清,已无法维持他的基本生活。但他没有理会这些,他在意的是周氏家族木秤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看重的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他扭住三汇民俗文化做文章。
制秤传人爱民俗
周建华祖籍广安市武胜县,祖辈都是制秤的,在武胜县一带相当出名。周建华告诉笔者,制秤,需要刨秤杆、下毫、告砝码、分尺、钻星花、包铜皮、抛光打蜡等32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天只能做出两杆。用铜丝做秤星,用铜片包秤杆儿。一杆称,用上几十年不会锈。一直坚持做“良心秤”,有人出高价钱找他作假,他一口拒绝道,凭良心做秤,不能坏了祖上留下的规矩,他成了周氏家族木秤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制秤已经三十年了。 在这里,他有过做木秤的火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电子秤的大力普及,他的生意受到极大冲击。妻子劝他改行做其他职业。他硬是不肯,不想让制秤的手艺在自己手里丢失。 川东北的三汇镇是巴河、州河与渠江交汇之处,民俗文化悠久,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文化,其中包括三汇彩亭会、三汇旱船、渠江船工号子等,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享誉全国已有多年历史的“三汇彩亭会”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深深的爱上了三汇向阳门、王爷庙戏台、渠江老船工和文化遗存。对这里的民间文化如醉如痴,对这里层出不穷的民间文化传承人深入走访记录。辗转于三汇地区大街小巷,去打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去采访健在的艄公和民间艺人,淘到一些老照片,收到一些较高价值的实物。他把三汇地区的民俗民间文化记录下来,写成了洋洋万言的图文并茂的文章,作品散见于《神州民俗》《四川文学》《巴蜀风》《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等专业文艺期刊,多篇选入《年中国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 年8月他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西安举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受到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陈建文接见并听取《三汇民俗文化》创作汇报。 年元月《三汇民俗文化》被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为“年度四川省原创优秀文艺作品”殊荣,受到与会领导的接见。
万里奔走只为情
周建华富有爱心。自年起,在渠县统战部领导下,在四川抗战老兵救助会业务指导下,他倾情 他收集整理的抗战老兵段知财(驻印远征军)口述史《小日本的子弹在我身体里呆了70年》,刊于年5月22日《达州日报》,原稿藏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同年6月11日,腾讯头条原文播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同时转播。 他为政协渠县文史委撰写抗战老兵口述史21篇,分别是段知财《小日本的子弹在我身体里呆了70年》《血战密支那》;雷德全《血战松山》;熊勉《翻越野人山》《铁甲雄师》;李国道《壮志未酬》;李祥《卫国不悔》;胥正春《抗日不分先后》、黄兴廷《一年抗战十年仗》;郑汝安《梧州会战》;邹学源《滇缅防化兵》;段昌文《鄂西会战》;张子义《通讯畅通》;田龙尤《守卫军火》;吴才学《英雄双盲》;赵奇《保卫黄河》;张炳瑞《九死一生》;刘正文《陪都护厂》;张吉胜《守卫长江》;刘兴平《异域防毒卫士》等。 他为22位渠县籍抗战老兵申请困难资助,每人每月元。为段昌文、段知财、黄兴廷、田龙尤、雷继纯、廖道术等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元(捐款人田龙刚、李晓红、余玉、周建华、邓永红捐爱心手机5部)。 年1月,四川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赞誉:周建华先生,抗战老兵公益路上,你不畏艰辛,百折不挠之精神感动众人,你的爱心温暖着每一个老兵,向您致敬。
袖珍彩亭创新路
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周建华年—年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席专家苑利先生门下函授,使自己全面提升。 年7月,应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邀请,亲赴布拖县包谷坪乡、拖觉镇等彝区一线采访,历时半个月,与彝民同食同住,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撰写的《凉山狂欢夜彝族火把节》刊于《神州民俗》,受到彝区人民的高度好评。 周建华对三汇民俗文化深入透彻,年11月,接受文化部启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工程三汇彩亭会专访,时长分钟。他还在民俗文化推陈出新上大挖潜力。应第6届全国新农村文艺汇演组委会邀请,他和王凤安老师携三汇袖珍彩亭(6支)于年5月11日-17日,赴达州市莲花湖参加“第六届全国新农村文艺汇演暨非遗精品展览会”。该袖珍彩亭以工艺精湛、精艺、精美见长,有欣赏、传承、收藏的便捷之处。在非遗展厅亮相,大放异彩。袖珍彩亭高80厘米,共3层,在0.3米×0.3米×0.8米的三维空间里,塑造了多个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观众叹为观止。6支袖珍彩亭获得省、市等领导的肯定。 午11月,撰写的学术论文《三汇彩亭会的传承与发展》选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城市社会与文化建设博士博士后论坛《会议论文集》。 自年9月以来,他分别为渠县中学、渠县职业中专学校、三汇中学、渠江一小、渠江三小、通川区一小(西外校区)等校学生讲解非遗知识(三汇彩亭会),受阅学生数万人。 鉴于他的出色表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苑利先生,为他亲笔题写了“坚守”二字予以勉励。
传统文化进夜校
年4月17日,《中国网》报道渠县汇北乡乐江村农民夜校邀请周建华给村民讲解传统文化的消息,这是他给附近乡镇村民讲解民俗文化的第29个专场。 “今天先讲一讲农村平常说的‘犯重丧’,有人说‘犯重丧’要大办丧事,有人说‘犯重丧’要办‘法事’,这些都没有道理……”授课内容不时引起台下老人们一片哗然,有人站起来进行反驳。对于这些情况,他早有准备,拿出身边的例子,把村民们说得心服口服。 他从民俗的角度提倡厚养薄葬,不仅周边乡镇的群众爱听,还多次应邀到其他市州讲课。”大洞村支部书记段文全说,以前农村家庭遇红白喜事,有钱的村民为了脸面花钱大操大办,没钱的村民借钱也要大操大办。结婚、满月、过生、搬家、出殡……不仅“办事”的家庭疲惫不堪,送礼吃饭的村民也苦不堪言。 他在农民夜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农村移风易俗等内容紧密结合,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他讲课后的村,婚丧嫁娶比阔气、比排场、比宾客、比档次的少了,红白事期间反对进行封建迷信活动的人多了,尊老爱幼蔚然成风,不仅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刹住了铺张浪费之风,减轻了村民的负担,逐渐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形成了良好风气。
让我们一起为他的事迹打call
为他的品德点赞!
来源:文明四川
责任编辑:王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