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十一,是南朝来华高僧、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真谛三藏圆寂纪念日。
真谛三藏(—),西印度优禅尼婆罗门族,原名拘那罗陀(华言亲依)。少时博访众师,学通内外,尤精于大乘之说。
他以弘道为怀,泛海南游,止于扶南国。梁武帝大同年间,派直后(官名)张汜送扶南国的使者返国,访求名德和大乘诸论、《杂华》等经。彼国乃请真谛三藏来华,师欣然同意。
大同十二年()八月,三藏带着经论梵本二百四十夹,到达南海郡(今广东省南部),当时他已年垂五十了。随即北上,沿途停留,至太清二年()八月才到建业,武帝深加敬礼,使住宝云殿。可惜,刚要开始从事翻译,即发生侯景之乱,不果所愿,乃往东行。
梁武帝萧衍
太清四年()真谛三藏到了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县令陆元哲迎住私宅,为招集沙门宝琼等二十余人,布置译场,请他翻译。是年十月起,始译《十七地论》、《中论》等,不久因世乱中止。
大宝三年(),他应侯景之请回到建业,住于台城。不久侯景兵败东遁,梁元帝即位,改元承圣,建业地方秩序逐渐恢复,他迁住正观寺,和愿禅师等二十余人,翻译《金光明经》。
其后,从承圣三年到绍泰三年(—),真谛三藏历住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宝田寺,新吴(今江西省奉新县)美业寺,始兴(今广东省曲江县)建兴寺,还到过南康(今江西省赣县西南)。
《摄大乘论》
陈武帝永定二年(),真谛三藏再到豫章,住栖隐寺,又转往晋安(今福建省晋江县)住佛力寺。在这一时期内,他转徙各地,生活极不安定,但仍随方翻译讲习,未尝中止。虽年已六十,仍与前梁法侣僧宗、法准、法忍等重新核定所翻诸经论。
逾二载,文帝天嘉二年(),他从晋安搭乘小舶到了梁安郡(今广东省惠阳一带),住建造寺译讲《解节经》等。
天嘉三年()九月,译事告一段落,真谛三藏遂泛海西行,拟还本国,不料风向转变,十二月间又飘回广州。刺史欧阳頠请他为菩萨戒师,迎住制止寺。
广州光孝寺(即制止寺)
天嘉四年(),真谛三藏应慧恺、欧阳頠等之请,译讲《大乘唯识论》(即《唯识二十论》)和《摄大乘论》等五年,又译讲《俱舍论》。天康元年()二月,他应慧恺、僧忍之请,于显明寺重治《俱舍论》译文,再一次阐讲论义。
光大元年(),三藏重治《俱舍论》完毕,又为僧宗、法准等再讲《摄大乘论》一遍。二年(),在南海郡应法泰之请,译讲《律二十二明了论》。是时,慧恺在智慧寺,代真谛为僧宗、道尼、智敫等同门二十余人及其他学士七十余人讲《俱舍论》。
六月间,真谛有厌世之意,往南海北山将欲自尽,慧恺追至挽留,道俗和刺史欧阳頠等跟着都来劝阻,他还居王园寺。八月,慧恺讲《俱舍》未及半部而病卒,真谛为之大恸,惟恐《摄论》和《俱舍》从此无人弘传,特地邀集道尼、智敫等十二人,勉励他们誓弘二论,勿令断绝。他并接着讲《俱舍论》,讲到第五《惑品》,亦因病中止。
宣帝太建元年()正月十一日,真谛三藏入寂,弟子法海收集他的文稿编为部轴。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真谛三藏平时生活严肃,在广州时常别居水洲,衣食之奉,节俭知足。弟子等受他的熏陶,也都勤奋禀学,晨夕不懈,形成一种刻苦笃实的学风。及真谛殁后,弟子们分归各地,弘传其学,因而形成摄论师学派。
真谛在华期间,虽因世乱不遑宁处,但他随方译出经典部卷之多仍为同时诸译师所不及。他所译经论及讲述疏记,据《历代三宝记》所载共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开元录》刊定其译籍为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中国佛教史上译经名家辈出,而其中译经最多、影响最大之四位译经高僧,被世人尊为四大译经家。四大译经家有二说,一为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二为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无论哪种说法,真谛皆为其中之一,可见他对佛法传播到中国的贡献之大!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