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村
古院落里的农耕记忆
盘龙村,位于达川区石梯镇之西,依山傍水,因连绵起伏的山峰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这里而得名,东、西、北三面分别以石梯镇场周社区、小银山村、田家店村为邻,南与渠县文崇镇清河村为伴,年5月,由盘龙村、大井村、许峰村合并而成,面积8.67平方公里,17个村民小组,多人。年入选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
盘龙村那些古老院落
盘龙村前临碧波荡漾的巴河,后靠满山葱绿的插旗山,溪流环绕,阡陌交通,稻浪滚滚,花果飘香。古老的院落大多集中在吴家坪,这里曾经流传有四十八间正堂屋之说,至今仍保留有10多间。
明朝洪武六年(年),吴均熙与大哥吴均治、二哥吴均益三人从湖广麻城县高梯子(今湖北省红安县高楼村)“奉旨入川”。吴均治落业于今达川区城西边铁山下段的小尖山,后移居罐子乡黄石坝;吴均益被分派落业于巴州灵寨(今平昌县灵山乡境内);吴均熙在石梯天车堡定居落业,子孙不断繁衍,这一带便有了吴家坪之称,后又把吴家坪分别叫做上吴家坪和下吴家坪。
吴家坪房屋选址采用依山就势、遇水聚气的传统理念修建,山环水抱,错落有致,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体现了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环境观和生态观。建筑形式有一字形、三合院、四合院。堂屋左右为正房。三合院、四合院的左右直下两侧为东西厢房,又各以小堂屋为中心讲究对称排列。全部以人字为水,小青瓦屋顶,穿斗木结构,以中间正堂屋为轴线,左右对称,堂屋栋梁的彩画栩栩如生,门窗图案雕刻精良。正房每间屋外壁窗户的雕镂、窗花、闷龙等细镂精刻。院坝均由青石板铺成,配套附属设施一应俱全,留存下来的粮仓、水井、天井、排水沟、堰塘等保存完好。
下吴家坪的吴家院子(七组),是座被竹木掩映的三合院,进入院落石坝有九步石梯,再到堂屋又五步石梯,人称九五之尊。院坝青石铺成,中间以正堂屋中轴为准而铺设通道,以“生老病死”为数计算石坝的长度及通道的长度,最后一块石板要落在“生”字上才吉利,是晾晒逢事设席的重要场所。房屋的磉礅石或四边形,或六边形,均有雕刻,或人物,或花草;门窗雕刻,无不精美。院落保存完好。
十三组的符家大院是座四合院,共有13间房,土地改革时,除地主符明柱、潘光碧夫妇自住的以外,其余分给了余中凯、周文玉、田仁木、杨光友、黎培元、符杰生、符光礼等7家人,今有13户人家,常住4户。穿斗式木结构,人字水,青瓦房,青石地板。地坝前左右有太平池、澄清池各一个,修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年)正月,其内放有石山,外墙、横石上雕刻花草图案,每个池可储10吨。大院左侧房屋地坎石虽残缺不全,但上面阳刻的“至今称殷富”等文字仍清晰可辨。
留在记忆里的吴家祠
据《吴氏族谱》记载,吴家祠位于盘龙村十一组,清朝嘉庆年间兴建,道光元年(年)竣工,处于山字形一横和中间一竖相交处,坐北朝南,背靠圆咀小山包,东西两侧各有一个低于圆咀的小山包,正好处在山字形的两角,好似左右护卫。祠堂正南面约米处有一弓形山梁,两端各有一小山丘,像拉弓之状,或如笔架之形,被旧时地理先生称为出文武人才之宝地。
吴家祠是吴氏族人的标志性建筑,后人祭祀朝拜祖先的圣地,族人聚会娱乐休闲的活动中心。竣工后,举行了盛大的迎祖灵位归祠祭祀活动,连续唱了15天大戏,吃掉20多头大肥猪。旧时,吴家宗祠非常热闹,逢年过节,都要请戏班唱戏,或由族人中的艺人自编自演自导自娱,游祠玩耍。清明节是族人进祠祭祖朝拜叙亲话旧联谊聚宴的日子,一年一小办,三年一大办,俗称吃清明会。财源来自于族产收入。
吴家祠三门四合院,东西长30米,南北宽27米,占地面积余平方米,全木穿斗结构,正大门左侧立有一黑漆木牌,上书“吴家祠”。正殿高于其他三面,九柱五间二厦共七间,中间三间抬空,用四根两人合抱粗的柱子支撑,前两柱上挂有黑漆底金字长楹联。梯形神台供奉吴氏列祖列宗灵位,台梁上记录了宗祠修建年代、经过及捐资人的姓名,正殿抬空三间用一排排高大的雕花窗格门封闭,格门外有条宽8尺、长6.2丈的大通道,通道东西两端各有一个进祠的小巷耳门。通道外边沿用六根朱漆廊柱子支撑,廊柱下是刻有花草的鼓形磉礅石,廓柱子落檐彩绘,与柱相接的角处装上三角彩雕斗拱作装饰。
除正殿外,东南西三面均为一楼一底,南面正中高于两边耳房的戏楼(又名乐楼),并凸出于内院,正对正殿。正殿“S”形红色檐板下挂有三幅大匾,均系雕刻,中间一块用金粉写“延陵世泽”,其它两块为“锡庆独光”“克昌厥后”,字体端庄大方,笔力雄健。正殿中脊,塑有二龙抢宝,脊两头是鳄鱼翘首及一些人物。戏楼地基低于正殿,与东西厢房楼等高,琉璃瓦盖顶,挂有“民逸世盛”匾。戏楼前呈八字形宽约六米,后部两端各有一造型优美的小门,进入小门是一条连接东西耳房的封闭通道。大门外呈八字形,门前有一小石坝,离石坝20余步梯子是外操场,东西两侧竖有6米高的桅杆,六边形基座,座高1.2米,直径1.2米,周围石雕花纹。
吴家祠里外四周均用木板露水壁装修4尺高,大门外木板壁装上顶,其余用白灰粉墙,正殿地板用瓦粒石灰铺就抹光。戏楼方格天花板上彩绘草船借箭、过五关斩六将、长坂坡、空城计等。吴家祠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封檐瓷片坐脊,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窗花细镂精刻,玲珑剔透,穿尖拉线。祠外栽种20多棵至少需要双人合抱的黄葛树。
后来,吴家祠办学校,家藏典籍被付之一炬,树木被砍,年被焚毁,今为盘龙村办公室。
妙趣横生的逸闻旧事
数字信化解婚姻危机。在盘龙村,至今流传这样的故事:古时候,有一对新婚夫妻,婚后丈夫不思学业,在家厮守妻子。一天,妻子劝丈夫应当金榜题名,为国效劳,不应该整天在家无聊厮混。丈夫听从了妻子的劝告,打点行装上京投考,考中后在京城做官五六年都没有回家。一天,丈夫打发仆人送信回家,妻子接到后非常高兴,打开一看,却傻了眼,原来信中除“夫人鉴”三字外,只有一行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妻子知其意,即回信一封,叫来人带回。妻回信道:“一送夫君考功名,二人依依难舍分,对妾许诺三四年就回,那知五六载不归,我七夕桥上等,八月盼郎归,九(久)思念,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深情,千般恩爱,却换来万般无奈,无亿(意)薄情郎”。丈夫拆信看后,非常羞愧,为妻子的才华所叹服,于是将妻子接到京城,化解了一场婚姻危机。
一滴墨水一块大洋。吴永治就读于上海大学,暑假期间,他和几个同学从上海回家,走到武汉时路费用完,正巧当地一财主在后花园修一水池刚完工,准备找人题写池名。为了筹集路费,几位同学极力推荐吴永治来写,由于没有谈条件,吴永治只写了“王皮也”三字就搁笔。主人说:“这字倒是写得不错,但‘王皮也’怎讲?”同学代为回答:“要想字得全,一滴墨水一元钱。”主人于是拿出七个大洋后,吴永治才添全池名“玉波池”。这几个大洋解决了吴永治和同学的回家路费。
会唱戏的吴联宝。吴联宝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但能唱川戏,还能演木偶戏、皮影戏,爱讲演戏的一些趣闻。他说有一次演张飞,锣鼓一响,慌忙出场,忘记了挂须,观众看出了破绽。按规矩,这场戏不但收不到钱,还要罚演一场。这时,唱大花脸的老师大喝一声,“你小子毛气未脱,乳臭未干,敢与我战,去叫你爹来!”他一个筋斗进去,挂上胡须立即出场,观众喝彩,佩服唱花脸的演员机智,圆场得天衣无缝。吴联宝的戏很短,因此有人编了一段顺口溜:吴联宝的戏,打锣你就去,沙起(拖起)两片鞋,走拢就么台(结束)。
永不干涸的古老水井
盘龙村处处可寻古访幽。一片被绿树包围的十三组周氏古墓,墓前一对挺立的石桅杆,显示墓主人曾经的荣耀与功名。墓室虽被盗,墓字风化,难考墓主人的身份,但雕刻的人物、花草精美逼真。一组山顶上那棵黄葛树,树干粗壮,树形奇特,树叶茂密,叶片油绿光亮,树龄达年以上,成为村里的标识和风景。
三组上吴家坪的院子,长方形的青石院坝,褐黑色的板壁,青瓦的屋盖,都透露出这里历史的厚重。而院前左侧的粮仓,独具特色,正四边形,长、宽、高各3米,主人为吴丕华。盘龙村党委书记吴建成介绍,这座建在屋外的粮仓,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却没有发生过被盗现象,应证了《管子·牧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十三组符家大院右侧前的符家大井,为双井。居住在井旁84岁的颜广锡老人介绍,水井深3米,上半部为长方形,长3米,宽2.5米,下半部为四方形,有石梯可下到井底,常年不干,当年,可供周边4个生产队人口的生活用水。原大井村由此得名。(作者:郑景瑞)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还得到谯兵等人的帮助,参考了申报资料。在此一并致谢!往期回顾:
贯穿达州南北的那条荔枝古道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二:鲁家坪村,达州第一个国家级传统村落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三:金山村,景美历史更厚重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四:曾家沟,儒学世家隐藏深山的古村落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五:龙潭河村,古韵悠悠花果飘香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六:三官场村,荔枝古道上的一颗璀璨珍珠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七:太平坎,最美乡愁地川东民居博物馆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八:百丈村,古韵山乡民歌悠扬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九:童家村,探花江国霖故里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烟灯村,一个古字怎了得!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一:长梯村,云门天寨下的国家级传统村落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二:夏家坝村,有座雕刻精美的谢家花屋大院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三:草庙村,明朝二品官员王子龙的封地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四:虎让乡各具特色的省市传统村落(一)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四:虎让乡各具特色的省市传统村落(二)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五:驷马村,一个很有故事的省级传统村落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六:重石村,因山石得名因蒲氏宗祠扬名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七:玉坪寨村,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魂归处?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八:神山村,有古院落也有神奇传说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十九:铁山村,不仅有县坪梁还有传说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二十:高峡子村,青山绿水,人杰地灵
走进达州传统村落之二十一:金黄村,村名富诗意,古院藏深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