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专刊医院护士

有一种职业,没有经历过就不明白它的艰辛;

有一种艰辛,没有体会过就不明白它的快乐;

有一种快乐,没有品尝过就不明白它的滋味。

这就是“护士”,阳光下最平凡的职业,平凡的她们承载着不平凡的使命!

今天,继续带领大家倾听她们的心声!

征文分享

01用爱凝聚力量,用爱体现担当

ICU

张永娟

首先向关心、支持护理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向护士姐妹们致以最真诚的节日祝福,祝大家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庚子之春,本应是一个阖家欢乐,幸福安康的好时节,但是“新冠病毒”疫情如惊雷一般无情地划破宁静的苍穹,让荆楚大地遍布火树银花的大街小巷变得清冷寂静。

但是,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便不乏拼命硬干,为民请命的脊梁。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一面呼吁人们“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一面却逆流而上,亲赴武汉,坚守前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耄耋之年却依旧把祖国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让我等后辈深深知晓,什么才是医者仁心,什么才是使命担当!

2月13日的凌晨3点,我在睡梦中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李院长给我打来的。她说:“我是李院长,6:00在医院集合,马上去武汉。”我和爱人立即起床做出行准备,爱人一边帮我收拾行囊,一边不停地在耳边千叮咛万嘱咐。医院里,院领导及后勤的老师们把全院最好的医疗物资拿出来,恨不得把家搬过来的架势,整理了几大箱物资物品。就这样,带着巴山人民的重托及厚望,带着院领导及同事们的叮咛和祝福,用瘦弱娇小的身躯,背着简单的行囊,迈着坚毅的步伐,甩甩剪短的头发,肩负着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去迎接黎明的曙光。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我们这支队伍有着鲜明的特点,这是一支由7个市州35个医疗单位名队员临时整编的一个队伍。我们医院肿瘤中心的第二天(2月15日),就全员投入患者救治工作,医院肿瘤中心9楼和10楼两个重症病区,在不到12小时内,便将个床位全部收满患者。

进驻第一天,我与队友们来到10楼,负责64个病人。大家分工合作,很快就熟悉了病人的情况,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在值班期间,需要分管护理8-10位患者,其中不乏有危重患者,他们需要吸氧、需要呼吸机,我们要随时观察他们的生命体征。一位46岁男性重症患者呼吸困难,氧和指数很低,上了无创呼吸机。我看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恐惧、绝望。我耐心的教会他配合、使用呼吸机。并给他讲很多OSAHA的病人,自己家里就配有呼吸机,晚上睡觉就带着,不要觉得上了呼吸机就不行了。加油,你一定行的。就这样,他慢慢的掌握了方法,一天天的越来越好,终于脱了呼吸机,恢复了正常,眼睛里充满了乐观及坚强。医疗,不仅仅是去治愈,更是去帮助,去安慰。一位92岁老奶奶行动不便,我扶她上厕所、协助咳痰,与她说说话,缓解她紧张害怕的心情,让她感受到家的亲情,给了她生的希望。我们每天除了从事常规辅助治疗,还要给病人翻身、拍背及其他生活方面的护理。戴着密闭的口罩、笨拙的防护服、沉甸甸的纸尿裤,在不同的病房里不停地来回奔跑,几趟后累得直喘气,稍稍休息后继续投入工作;几个小时的”战斗”之后,汗水浸湿了防护服;水蒸汽模糊了护目镜;口罩在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压痕。工作期间,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为的就是减少防护服的浪费,节约物质,更多的参与治疗。

做好医疗护理的同时,高压的院感防控及持续的流程监管是胜利的保障。“百分之一的疏忽就会造成致命的失败”,在这个非常时期保护好自己是能够战疫成功的关键。大家严格按照院感防控要求的每个流程,坚持“双进双出”,穿脱防护服时,每一个细节都按标准化进行。在领导和战友的提醒和督促下,我们每天脑子里时刻绷紧感染防控“这根弦”,严格执行医疗队“两点一线、不串门、不聚集、不擅自外出”感控制度。在休息之时,更多的是加强院感防控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学习更新的指南、制度及流程。工作每天都在进行,时间就在这“两点一线”中不知不觉地溜走了。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虽然我们瘦了,头上也冒出了白发,但是我们却非常欣慰,因为我们胜利了,我们辛勤的付出值了。

有一种最好的药物叫做爱,有一种最好的抗体叫做爱,有温度的爱,才能凝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洪流,构筑成坚不可催、无懈可击的城墙,去抵御一切风暴的袭击,一切病毒的肆虐,让我们在这场伟大的防控战疫中,彰显出伟大的中国力量。

我感谢我的职业,是它让我知道如何平等、善良、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我感谢我的职业,是它让我懂得了如何珍爱生命。这就是用爱凝聚力量,用爱体现担当,用爱挽救生命。

02

化责任为光,做一颗最美的星星

骨病中心

何巧

“说星星很亮的人,那是因为你们没有看过她的眼睛。”

这是一位医院出院时,对抗疫的医护人员表达感谢时哽咽道出的。当我无意间看到这段视频时,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这既是感动的泪水,亦是幸福的泪水。这样看似平凡朴实的一句话,既是对我们护理行业的肯定,让抗战在此次疫情一线的护理姐妹们感觉到温暖而踏实。这样一句话也是对我们护理人员的尊重,彷如一支柔化剂注进了我们的内心,很软、很暖……

年的春节与往年不一样,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热热闹闹的鞭炮声,没有张灯结彩的喜悦。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国家的决策,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全民一心,抵抗疫情。与此同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中国人民筑起了一道防护的长城。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本来是安享晚年的年纪,但他们却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奔赴前线。为国家科学决策提供最有力的力量支撑,救人民于危难之中。舍小家为大家,和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一样,逆行者的队伍不断壮大,毅然冲向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是无畏无惧的抗疫英雄,他们是可敬可爱的白衣天使,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是天上最亮的星星。

我的身边也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人。1月27日,当疫情阻击战全面打响时,我院全体干部职工纷纷递上请战书,请战参与防控第一线。有一种命令,一呼百应;有一种声音,时刻准备;有一种责任,舍我其谁。召必应,战必胜,疫情不退,我不退。这是怎样的一种大无畏精神?这就是我们医院全体干部职工的决心和信念。

2月13日,我院两位驰援武汉的英雄——张秀、张永娟当晚抵达武汉,从此,两位战役英雄的平安便牵动着我们全院干部职工的心。我们默默的祈祷,愿她们保护好自己,平安归来。前方传来消息,张秀,张永娟为了带好帽子、穿好防护服,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同事,剃光了自己最心爱的秀发。她们为了减少物质损耗,不敢喝水,不敢吃东西。汗水湿透了防护服,忍着,饿得胃痛,也忍着,累了困了,还得忍着。听到他们为了战胜疫情牺牲自我的消息,我心中满是心疼,他们的身体,还能坚持多少天?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支撑着她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激励着她们?

谁不是女儿、妻子、妈妈?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罢了。当她们面对陌生的环境,严峻的场面,她们难道不害怕吗,不!她们当然害怕,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但就是那一份万众一心的决心,那一份彼此的信任,那一份肩上的责任,激励着他们排除万难,勇往向前。

载着荣誉,两位英雄平安归来,平静地向我们讲述着那段平常却并不平凡的那段日子,她们说,在武汉的日子有苦、有甜、有难过、也有冲劲。武汉的日子有泪、有酸,有悲伤、也有喜悦,但两人感受最深的,是幸福和感动。你可知道,当我们医务人员被厚厚的防护服包裹,行动迟缓时,但护目镜下却仍是那一双双充满自信的、明亮的眼睛。正是这双眼睛,带给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决心,正是这双眼睛,给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正是这双眼睛,传递着战友之间的信任。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次,我信!如果有人说星星是最亮的,那他一定是没有看到过医护人员的眼睛,因为他们才是那一颗黑暗里最美最亮的星。

03平凡的精彩

呼吸内科

潘梅英

年国际护士节到了。作为护士的一员,我感慨万千。在这个不一样的春天,全球新冠肺炎肆虐。医护人员逆行一线,与疫魔进行了殊死搏斗。护士,成了战士,成了守护神,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天使……

武汉疫情告急之际,全国各地医护人员紧急驰援。我所在的呼吸内科也抽调人员赴一线,作为护士长,亦报名参战。遗憾的是工作需要我留院,未能成行。当送别战友之时,我泪盈眼眶,心中默默为她们祝福、为武汉祈愿。留院抗疫,也是一线。呼吸内科,是前沿阵地。当时疫情一级响应,我们每天穿梭于病床之间,与病人面对面接触。记得除夕前夜,我正准备下班,刚走到电梯口,突然接到通知有疑似患者马上送我们科隔离病房暂时治疗。其他同事都已下班回家团圆,我们也是第一次面对新冠疑似患者,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护士长的我毅然接过重任。做各类物资准备、询问病史、测量生命体征、指导患者用药,我几乎成了一名“孤胆英雄”。那天晚饭都来不及吃,加之裹着闭不透风的防护服,汗水浸透全身,我真是饥肠辘辘,也是浑身漉漉……作为护理人员,面对病人疾缠痛苦的面孔,我们呼唤着生命的风帆,驶向每一位患者。我们用微笑的风铃安慰着焦虑的患者。在病人的眼里,我们就是他们心中的太阳和天使。

那些天,在承受着巨大工作压力的同时,我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oushizx.com/dzsxw/259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