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唯一的土家族女祭司译出罗家坝遗址出土

小编考考官粉们

这些文字、图腾见过没?认识吗?

哈哈哈

机智宝宝们

“火星纹饰符号”

你猜出来了没?

它们出现在罗家坝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上,然而究竟有何寓意,目前尚无统一认识,仅有少数有着鲜明图案的青铜豆和青铜壶被识别出来。

在25日举行的宣汉罗家坝遗址与巴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一位特别的嘉宾被请到了现场。她就是达州境内唯一一位土家族祭司赵昌平,现居樊哙镇。记者采访赵昌平时,她正拿着一叠文物资料细看。据她说,资料是宣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桂德承给她的,让她认认看。

记者看到,资料上多是一些铜剑和印章,上面都有着尚未被识别的“巴蜀符号”。赵昌平一边反复看资料上的图案,一边翻阅着旁边摆放的“土家祭司文字册”,试图找到相同的符号。

“你看,这不是个‘辛’字嘛,你要是不相信我可以翻给你看。”赵昌平一眼就认出了一把铜剑上的符号,并在“祭司文字册”上指出了相同的符号。“‘辛’字下面有白虎,这是一个姓辛的王。”随后,以同样的方式,她在半个小时内就将那本资料上的大部分符号都翻译了出来。

记者为此采访了资料提供人桂德承,他表示,早在年,费孝通、郭沫若等就认为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一些研究也表明,巴人的姓名、族名、故事与神话、崇拜、姓氏和土家族都有相同之处。

发现赵昌平能识别“巴蜀符号”源于去年准备《梦回巴国》剧目时的一次偶然。当时,赵昌平意外认出罗家坝出土印章上的符号,将其翻译为“盘发王”。“当时我们感到非常震惊,没想到一个从未接触过巴文化研究的人一眼就破译了文物上的符号。”桂德承说。

他表示:“这是一项重大的发现,说明‘祭司文字’是巴人和土家族的桥梁,这也将成为破译巴人罗家坝文化的钥匙。”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主任严志斌介绍,关于巴蜀符号的解读目前还处于无解状态,“土家祭司文字”是否构成文字系统还存在疑问,它和巴蜀符号是否属于同一系统也不能确定。因此,仅凭个别符号相近就判断二者之间的联系还为时尚早,也不能作为新论据论证土家族是巴人后裔。对巴蜀符号的研究还是以考古学为本位更加科学严谨。但通过“土家祭司文字”来对巴蜀符号进行一些尝试性的解读,也可以为巴蜀符号研究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

记者:刘苏颉何翔

编辑:豆公举

达州日报社出品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oushizx.com/dzsxw/250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