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达州市达川区如何

石梯镇万亩高粱现代农业

产业园区。胡小倩摄

“农业发展,要有适度规模,还要有加工和销路。乡村振兴的主角是人才。”8月10日,达州市达川区管村镇碧空如洗,参加该区二季度“比学赶超”活动现场推进会的余名与会人员,登上望椒台,依山环抱的青花椒现代产业园区尽收眼底。细听园区发展情况介绍后,时任达川区委组织部部长侯候如是说。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作为农业大县、脱贫县,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迈入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达川区如何振兴农业?

10日,这场“比学赶超”现场会走进该区以农业为主的西部片区,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题,现场观摩、晾晒评比,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与会人员一路看、一路思考,农业振兴的思路从这些观摩点位上萌发出来。

农业发展需保持定力

管村镇是位于铁山西麓的一个重要乡镇,距城区25公里。上轮区划调整改革中,“三合一”组成的新管村镇面积约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为产业发展打开更大空间。

长期以来,以青花椒、甜橙、蜜柚、桑葚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让管村镇远近闻名。特别是青花椒,在政府主导扶持下,当地已培育“三品一标”认证4个,青花椒成为管村镇的一张亮丽名片。

“园区始建于年,目前栽植面积1.5万亩,产值余万元。”管村镇党委书记刘治江介绍,园区发展目标直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放眼整个管村镇,青花椒产业面积由年的余亩,扩大到现在的2万余亩,实现产值1.2亿元。该镇还布局了加工区、社会化服务区等功能板块,建成保鲜、烘干、储藏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和互联电商新零售平台。

“采取大园区+小业主的发展模式,今年企业共收购群众产出的青花椒吨。”刘治江说,前几年价格高时,青花椒鲜椒每斤卖到10元,去年仅2块多,今年又上涨至6元。单价上涨加之产量提升,今年群众人均增收余元。

园区发展喜人,同时达川区又是全省30个青花椒主要种植区域之一,面积达20余万亩,几乎个个乡镇都有青花椒产业,刘治江的介绍与会人员听得很认真,试图寻找产业做大做强“密码”。

刘治江介绍结束,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博接过话,“今天的成果,也源于多年来一届届党委政府持之以恒地发展青花椒的定力。”原来,张博曾在管村镇工作过,他到任管村镇时,当地已开始发展青花椒,“接手”那些年他亲身经历价格波动。

“接受农业价格的波动,不能因价格波动而动摇了产业发展的定力。”张博说,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有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人文也就随之而来。“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思想觉悟。”

延长产业链提升亩均效益

走进石梯镇盘龙村,连片的红高粱朝天高歌。眼下正值收获季,收割机在地里来回穿梭。

这个万亩高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进“晋渝糯3号”优质高粱,在辖区5个村采用“业主+村集体+农户”模式,种植高粱0余亩,年产量约吨。园区实现订单式生产,有效解决销路的问题,预计年收入万元,村集体收入.25万元,带动就业余人,人均年增收余元。

“园区解决了农业发展中农民实际受益较少和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让石梯镇党委书记赖晶晶引以为傲的还有,该园区金融资金投入近%,政府、业主、集体和农民几乎零投入,破解了自有资金不足情况下发展产业的问题。

就在生产基地不远处,烘干仓储中心吸引与会人员的眼球。该中心配有烘干塔两组,可日烘干高粱30吨。预留空间可扩装四组烘干设备,满足日烘干亩高粱的需求。赖晶晶介绍,该烘干房采用智能烘干技术,自动调节烘干温度和时间,达到低温干燥的良好效果,使粮食均匀受热,爆腰率低,烘干后粮食颗粒完整,品质得到很好的保障。

这片火红的高粱地的产业链条并未在烘干过后画上休止符。

“采收结束后,高粱杆作为青储饲料销售给养殖场,增加亩产效益,同时解决秸秆焚烧的环境污染问题。”走进仓储中心,赖晶晶向众人介绍,这里秸秆暂存能力约吨。“我们正在银铁社区新建一个同样规模的烘干仓储中心,明年,全镇优质高粱种植面积预计会翻一倍,突破1.2万亩。”

引进大企业和专业人才

管村镇庞家村的鼎泰红岩子养猪场项目建设现场,是当天的参观点位之一。该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以养猪为主、辅以种植青花椒等。项目一期猪场占地30亩,现已完成建设,预计8月中旬开始饲养,存栏规模头。

“项目业主李洪权,是本地走出的农学博士,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他回乡创业,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也带回来了。”刘治江介绍,李洪权对科学饲养及循环农业模式有着深刻的理解,养殖场软硬件设施比较到位,能有效控制存活率和环保风险。同时,该项目跟德康公司合作,将采取保底价收购模式,避免市场波动风险影响。项目建成后,可促进当地农民就业,其示范带动作用将会得到充分凸显。

“正式投产后,年产值余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预计实现人均年增收0元以上。”李洪权信心满满。

在管村镇附近的龙会乡花石岩村,德康公司新建的占地亩的种猪场已于6月建成投用,常年存栏种猪头,年出栏断奶仔猪13万头。工作人员介绍,该养猪场采取“公司+农户”模式,为养殖户提供断奶猪,并实行商品猪保低价收购政策,带动更多的闲散资金向养猪产业聚集。

猪粮安天下。“引进专业人才和大企业能够为稳定生猪供给加上砝码,还激发散户养殖的积极性。”参观完点位,与会人员交头议论,这些模式让他们很受启发,“帮我们打开了思路”。

为民畅通销售渠道

“这些都是达川村民自家产品,绿色、生态,老铁们赶紧下单。”架起两部手机,三名网红一起出镜,卖力吆喝。

当天,与会人员走进位于宝井寨村的石桥镇物流中心,绿壳的土鸡蛋、光泽的丰水梨、刚从树上采摘的蜂糖李……摆满带货直播现场。

“中心已入驻平台商家25家,上架农副产品20多个。”该电商物流中心负责人杨强介绍,18家中小型养殖场、家庭农场等组建石桥镇农产品产业联合会,通过电商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净利润余万元。

上轮区划调整改革中,“六合一”组成新的石桥镇,它南临达州渠县、西接南充营山县、北通巴中平昌县,有达川区“西大门”之称,是达川区西部片区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

年1月,为解决辖区农产品销售难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石桥镇支持杨强所在的达川区赖巴石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牵头成立石桥镇电商物流中心,开启网络直播销售农产品新渠道,破解“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

一年多来,该中心培养电商骨干21人,探索出“种植+养殖+收购+电商”产业发展模式,并向全镇0余户村民通过发放鸡苗代养并回收或直接收购销售的方式,让村民实现养殖收入余万元,户均年增收元。

“从农村发展起来电商中心,解决村民种养殖的后顾之忧,值得好好研究和学习。”达川区龙会乡党委书记王玉海说,回去后将结合实际,把好的经验、好的做法运用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去。

川观新闻记者袁城霖文/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oushizx.com/dzsxs/30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