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达渝百姓圈” 唐伯壮,字身烈,年4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达县黄都乡唐家吊楼子。中学毕业后,入四川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
当时,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时期,革命之风盛行,《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广为传播,唐伯壮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些进步杂志,产生了“革命救国”的志向。
年12月唐伯壮弃法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在这里,他接触了周恩来等一大批共产党人,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努力学习军事知识和革命理论。在斗争中,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在黄埔军校大肆“清党”。唐伯壮经请示党组织同意,立即动员几个同学一道转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夏斗寅、杨森叛变革命后,他与学校师生一起,配合叶挺独立师,讨伐夏、杨叛军,受到了锻炼和考验。年8月2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奉命讨蒋,由学生组成的教导团准备参加南昌起义。船到九江时,被新军阀张发奎缴械。唐伯壮冒着生命危险,几经周折,辗转到上海,找到了党中央。这年秋天,他被派回家乡,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发动武装起义。
唐伯壮回到家乡,立即串联返乡的大、中学生魏传统、唐仲明等进步青年,组织剧团,演出文明戏,宣传革命思想。同时又在黄都附近乡场访贫问苦,搞扎根串联等活动,办起平民学校,启发群众阶级觉悟。他们还在南岳山区的造纸厂、煤碳厂发动工人,建立工会,为开展武装斗争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为了在思想上、组织上做好武装起义的准备,唐伯壮把返乡的共产党员组织起来,将党中央给他寄来的《布尔塞维克》《红旗》《上海报》等报刊,及时组织党员学习,并转发给达县、宣汉等县委,使党组织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党的斗争方针、策略,明确斗争的方向,使广大党员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中看到光明,受到鼓舞,坚定了革命到底的信心。
与此同时,唐伯壮找到了当时被党派到万源、宣汉、达县、开江、梁平一带发动武装起义的川东军委书记王维舟。此后,唐伯壮被推选为川东地下党的领导成员,到万源、宣汉一带,协助李家俊开展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年1月,唐伯壮同王维舟一起到开江普安场建立了中共“宣汉特别支部”,并负责指导工作。唐伯壮又在达县大树、梁平虎城一带开辟了虎(城)南(岳)工作区,建立农会,发展党员,组织武装,使这一区域成为党在川东的重要活动基地之一。唐伯壮还通过同学、朋友等关系,联络发动黄埔军校的同学及军阀部队的一些下级军官参加革命。后来,他们大都成为川东游击军第一路的骨干力量。
3月,根据中共四川省委的指示,组建了万源固军坝起义领导小组。李家俊任组长兼总指挥,雷玉书任副组长兼副总指挥,唐伯壮任党代表。他们立即确定了起义时间、地点及实施方案。4月26日,唐伯壮等带领达县、开江、梁平等地参加起义的人员到宣汉、万源边境的官渡乡(今新华乡)集结,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反对苛捐杂税等斗争。随即,唐伯壮率领参加起义的人员进入宣汉、城口、万源三县边境的固军坝,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在四川东部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的序幕。固军坝起义点燃了四川土地革命战争的燎原之火,为后来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红四方面军的发展与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4月27日,在四川东北部的万源县固军坝爆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固军坝起义,宣布成立了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司令员是李家俊,党代表是唐伯壮。起义军在干坝子杀掉了作恶多端的收款委员张全武,并张贴了声讨军阀刘存厚的布告,号召农民“拿起锄头、铁钯、镰刀、斧头,与他们干!”
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引起了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的极度恐慌。军阀刘存厚急派一个连前往固军坝“查缉清乡”。5月11日,敌连长单群率全连余人抢驻进了固军坝区署所在地白羊庙,耀武扬威地吹嘘︰不出三日,一定把“0”清剿干净。
5月12日夜,天空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军阀兵早已昏昏入睡,街上只有哨兵像幽灵似地荡来荡去。夜深了,四周静寂无声。哨兵也困了,便坐在石阶上打起盹来。
此时,唐伯壮、雷玉书等率领起义军,分三路翻梁涉涧、攀藤附葛,乘夜暗向白羊庙开来。唐伯壮指挥战士们灵活地向前运动,飞速地接近敌人。他们撞开庙门,向庙内各厢房冲击。敌连长见起义军势不挡,急忙带几个残兵从庙后门逃命。这时,起义军的另两支队伍也已包抄过来。在起义军的勇猛攻击下,敌人纷纷举枪投降。这次战斗共歼敌70余人,缴获长短枪50多支。
白羊庙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起义军的士气。川东游击军第一路以井冈山为榜样在宣汉、万源、城口三县边境,大张旗鼓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建立农会,并夜袭固军坝,杀了土豪关泽生、杨子文,把粮食、田地、财物分给贫苦农民,振奋了民心。群众踊跃参加起义军,川东游击军第一路迅速扩大到近人,建立了以固军坝为中心,方圆百里的革命根据地。
川东游击军第一路的建立,震惊了军阀刘存厚。他慌忙急调廖雨辰代理第三路司令,统率三个团的兵力,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疯狂镇压起义军。
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唐伯壮、李家俊等正确分析了形势,制定了发动群众,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他们带领川东游击军第一路有秩序地撤出白羊庙,驻扎在龙潭河一带休整。休整期间,川东游击军第一路还不时派出小股部队,采取“飘浮战术”,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在此期间,唐伯壮接到了中共四川省委的命令︰到梁山(今梁平)、达县边境组织群众,迎接和掩护遂(宁)蓬(溪)起义军——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的到来,相机建立川东革命根据地。唐伯壮立即离开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到梁山虎城、达县南岳一带发动群众,准备迎接起义部队的到来。红军四川第一路遭到军阀残酷镇压,不幸失败。唐伯壮积极主动地做好起义人员的疏散和救援工作。在返回途中,由于坏人告密,于8月1日不幸被捕。
唐伯壮被捕后,党组织曾多方组织营救,没有成功。
敌人把唐伯壮关押了一个多月,虽软硬兼施,刑具用尽,却毫无所得。于是决定秘密杀害唐伯壮。
9月20日晚,唐伯壮被凶残的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30岁。
全国解放后,达县人民政府将唐伯壮的名字镌刻在高耸入云的达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将唐伯壮的部分诗句和英勇斗争事迹镌刻在碑文之中。唐伯壮永远活在革命人民的心里。
唐伯壮(—):字身烈,化名蒋若虚,四川达县人。年考入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年4月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5月参加抗击夏斗寅的斗争。同年秋奉命回达县筹备武装起义。年4月27日与李家俊等在万源固军坝举行武装起义,任四川工农红军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党代表。去达县迎接邝继勋起义部队时,8月1日在家中被国民党四川地方军阀逮捕,9月19日被秘密杀害于达县监狱。唐伯壮诗词选集打桐子[1]
不是英雄也揭竿,
师行到处任摧残。
只缘一点膏脂在,
草木也无半日安。
[1]此系为唐伯壮在达县中学读书时,目睹颜德基师同江防军争夺达城,战火骤起,乡民扶老携幼逃难之状而写的一首鞭挞黑暗社会的诗。
生子命名“努革”作[1]
有了这个我,
才有这个你,
你为我的儿子,
那不是你的心愿。
我不愿你成为“谨敕之士”,[2]
孝顺不毁;
我希望你成个努力革命的健将,
把社会重新砺砥!
我生事愿违,
壮心众不已;
处此浊世界,
谁还不奋起?
你后长成时,
世乱定未敉,[3]
万般罪恶益无俟;[4]
你是社会的人,
不起革命向谁委?
我把你命名“努革”,
即是努力革命的意义;
努革!
努革!
你将来不要忘记!
[1]年,唐伯壮为刚出生的儿子写的一首语体诗,表明对儿子的殷切希望。
[2]谨敕之士:即谨小慎微,安分守己之人。
[3]敉:平定之意。
[4]益无俟:本意水边,此处为边际。
示儿[1]
一生宏愿弥天池,
今日抱儿转恨兹!
国已沉沦催革命,
家中惨黯待医治。
书除孔孟都可授,
学导潮流不尚师。
此意安排教此子,
成何人格我安知?
[1]这是唐伯壮为教导孩子如何成长而作的古体七律诗。
萤虫[1]
露结晶珠,
月泻清光,
丹丹的都栖上青草绿秧。
那些萤虫儿,
在那里飞一飞的亮一亮,
正飞得高兴时,
那些儿童,
把他们扑在地上,
他们虽是死了,
但是他们的光不灭,
还在那里亮一亮!
那些儿童都说:
“好了!他们尽都死了!
再也飞不起来了!”
他们夸自己的成功,
是异常的欢喜了。
萤虫儿!
你们只是要为世界放光,
才遭下这杀身的殃!
你们的死,我很钦佩!——
生前不肯韬光!
死后还要流光!
[1]萤虫:又名萤火虫,飞动时屁股上发出光亮,作者托物寄情,讴歌萤虫儿“生前不肯韬光,死后还要流光”的崇高品德,表达自己献身苦命的伟大志向。
狱中偶成七律三首[1]
(一)
拓开血路救工农,不计艰难与吉凶。
人醉我醒原寡和,道高魔众岂相容!
杀身未卜照青史,埋剑终难销赤锋。
先烈血花飞灿烂,断无壮志不追踪。
(二)
高楼破屋夜三更,风度歌声问哭声。
贪吏殃民悲硕鼠,滥军祸国甚长鲸!
自由果在枪头结,幸福花从血里生!
虽说战争为艺术,自来革命重牺牲!
(三)
狱中一日胜三秋,病里新愁换旧愁。
夜尽更阑虫唧唧,风凄月暗鬼啾啾!
大功未尽遗同志,强贼尽锄始自由。
证到善因成恶果,吊民伐罪究何尤?
[1]此诗作于年达县监狱中。
狱中月夜感怀[1]
中天悬明月,明月何皎洁。
人间地狱暗沉沉,可怜明月空照彻。
不憎秽臭赐清辉,可怜秽臭污月魄。
月应怜我罪无名,照影徘徊情脉脉。
对月无言只是愁,月照愁容秋风飒。
愁肠万转月不知,此恨绵绵谁与说。
昔年仗剑骋中原,对月曾誓尸裹革。
革命潮淹鹦鹉州,戴月西征奋杀贼。
中秋棹月梅花城,辜负中秋好时节。
浪拂鄱阳击月波,乘风破浪舟如叶。
繁华终古数西湖,月下伤怀肝欲裂。
金蕉山下月多情,当年曾照同心结。
工农革命涨洪涛,锦绣江南竿遍揭。
几年明月照征夫,为救苍生红羊劫。[2]
安得貔貅十万兵,中原指日除军阀。[3]
拼将壮志誓牺牲,踏破血路追先烈。
斗志未酬系囹圄,此生遗恨终难灭。
我犹宇宙一微尘,进化途中驹过隙。
前仆后兴大有人,终了此身未了责。
成仁永追文文山,正义岂为强权折。[4]
葬骨更慕黄花岗,黄花从此无颜色。
惨淡风云就义时,凭教野草沾碧血。
年年草着自由花,留与人间长记别。
我歌未就月西斜,月照高墙似漆黑。
明月自东升,明月自西没。
明月有时圆,明月有时缺。
升没圆缺月经常,可怜死者终难活。
念高堂,空悲切;
思诸弟,痛欲绝;
阿儿莫忘戴天仇,记取汝名唤“努革”。
英雄难割儿女情,绝命歌成长太息!
此歌更贻谁?健者醉翁大诗伯!
[1]此为唐伯壮在就义前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抒怀诗,亦称《绝命诗》。作者即景抒情,回顾了自己为革命北伐西征,讨叛诛敌的战斗历程,抒发了自己宁死不屈,革命到底的豪情斗志。
[2]红羊劫:古人迷信,以为丙午、丁未两年为国家发生灾祸的年份。丙丁为火,色红;未为羊;故称国家大乱为“红羊劫”。
[3]貔貅:传说中的猛兽,喻勇猛的军队。
[4]文文山:指南宋宰相,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山是他的号。
书信摘录
冰如兄:[1]
……我们青年的朋友,当脱去社会的一切羁绊,努力改造,实现我们的理想社会,不应抱悲观主义。……
你不必忧愁“那个伊”,[2]他[3]实在是教你做改造社会的良师!不然,你若从头就得个贤妻,夫唱妇随,又哪里知道现行制度的苦恼?同理,你若从头就对于现社会处处满意,又哪里知道现行制度的罪恶?……
[1]即达县已故的著名民主人士李冰如先生,李冰如因对包办婚姻不满,思想有些消沉,唐伯壮便以中学同学的名义写信去劝勉他。信中字里行间,表现出唐伯壮憎恶现实,改革社会的进步思想。
[2]那个伊:指李冰如的包办妻子。
[3]他:从前第三人称代词未分男性、女性,此处指女性。
达州市艺术剧院演出的史诗小品剧《巴山魂》表现的唐伯壮烈士
赏析
唐伯壮的诗文包含多个主题,但中心都在于歌唱革命斗志,传颂革命精神。如控诉军阀对民众的摧残,为儿取名“努革”以寄望接班人,借萤虫的光亮来象征“为世界放光”,身陷囹圄却抒写出“自由果在枪头结,幸福花从血里生”这样的名句,以及在书信之中同声相求“努力改造”罪恶制度,突出了作者勇往直前、坚贞不屈的高大形象,并且表现了他面对生活见闻、家庭进步、社会现象、革命斗争等问题时的思考和洞见。
自幼为百姓疾苦而心急如焚的觉悟,在其早期诗作《打桐子》中就已得到明确表现。作者家乡所在的川东北一带,打桐子只是一种常见劳作,但经过诗句点染却获得了深刻的思想意义。“只缘一点膏脂在,/草木也无半日安”,读来即可获得直观的劳动写实印象,又可形象地感受到民众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全诗以举重若轻的艺术手法,对日常现象加以巧妙借喻,在呈现思想价值的同时又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样的才华体现在《萤虫》一诗中,产生了异曲同工之妙。乡间萤虫被扑在地,“遭下这杀身的殃”,自然而然生发出“死后还要流光”的精神境界。在年9月19日刑场受害之时,唐伯壮高唱的仍是自己的诗作《狱中月夜感怀》。其英雄行为和诗作绝唱交相辉映,革命斗志与艺术真谛水乳交融,真可谓弹奏了一曲千古绝响。明月皎皎,照影徘徊,仗剑中原,马革裹尸,“凭教野草沾碧血”,“绝命歌成长太息”,此情此景让人感泣烈士情怀之悲壮,精神之高洁,境界之深邃。
▍本文编辑:小梦/露珠、 注:部分来源为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撰出版的《四川革命烈士诗文选析》
关于我们这是联合报道达渝两地的新媒体,我们一群来自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传媒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媒体人,新闻工作者,作家,评论员,教育工作者,企业管理者、律师及达渝热心老乡等各个行业不同地区的优秀人才组成的采编团队。大家工作之余发挥所长,搜罗万象,将社会现象,民生热点,百姓故事,风土人情,文学、美术、摄影作品通过多元化的媒介报道,传播给广大乡友。同步发布到百度网、新浪网、腾讯网、凤凰网,优酷视频,天天快报,今日头条、搜狐新闻、人民网等主流媒体。
编辑部(接收文字/图片/视频)、电子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