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氏老谱四川达州宝珠山老谱序

(编者按)年1月27日中华蒲氏文化研究中心发布蒲公方荣祖七代孙蒲以安敬撰(陕西《安康蒲氏族谱》序文——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家族起源、世系繁衍的百科全书)一文给全国各地蒲氏宗亲分享参阅,今天发布《四川达州宝珠山老谱序》里面包含《叙巴州老谱序》、《仿苏氏族谱引》、《仿刘氏族谱引》、《抄撰於谱是序》、《蒲氏宗祠族谱叙》等几篇蒲氏族谱序文,为中华蒲氏文化研究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料,现在全文发布,敬请全国热爱蒲氏家族文化研究的家人们收藏、转发、分享、学习、交流之!俗话说: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家族起源、世系繁衍、迁徙轨迹、文化传统、族规家约、风俗礼仪、社会生活及家族人物情况的历史记录,是一姓一族的百科全书,是前辈留给后代的传家之宝。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基因密码,没有族谱,寻宗问祖犹如缘木求鱼,追本溯源犹如无源之水。族谱是维系宗族关系的教科书,对于序昭穆、正伦俗、敦孝悌、教子孙、励后世、除邪侈、固根基、聚宗族,实现家族振兴、民族复兴起到普通教化难以达到的作用。

(达州“蒲让”祖一支《蒲氏族谱·序》资料1)

《四川达州宝珠山老谱序》

蒲氏谱系序

族之有祠以祀宗祖,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以分支逐流;家之有谱以别尊卑,犹国之有史,以严予夺,寓褒贬、别善恶也。编谱以垂后世,欲使子孙知其宗支派系,何所自出,长长幼幼,各得其所;相亲相爱,秩然有序。道在敬宗收族,世之相后或百年相去、或百里叔伯昆仲一见了然。倘非然者,世远年久相见而不相识,问其祖宗或不能举其名字。此民心之日偷,风俗之所以不古处也。忆我蒲氏自楚入蜀以来,先君子迁徙于斯,历世相传五百有余岁矣。今日者去未远,考而遂之固厘然(音:历然;义:清楚、分明)可举,或询诸父老,或搜之遗册,或眺之墓碑,靡不昭然(义:明明白白)可睹,使后之子孙莫不知其所自出孰为、吾之同宗孰为、吾之同姓亲疏厚薄,虽历至百世之远,有条不紊,庸有异乎?

十七代孙古稀晋二中濂谨撰

民国三十有三岁序甲申花月吉旦

(达州“蒲让”祖一支《蒲氏族谱·序》资料2)

《叙巴州老谱序》

从来修谱莫先于立宗,大宗不立,则本源无从考据。《礼》曰:百世不迁,大宗也。大宗既立,而本源亦可考实。吾族始祖芦公自宋宦游入川为巴州知州。生三子,长让公于明徙达州西管村坪之宝珠山,代代所云,而宗祠难建,其谱传来未辑,每逢祭期迭议未果。于民国三十一年,因渠邑墩子湾有仕文、昌文等来祠请辑谱系,以别宗支尊卑等情,邀集合族妥商数次。迄止三十二年春,有中权、中金等不辞跋涉,同往通巴刘坪属地之土门三溪口清查,幸得族人相国先生取出老谱一册,翻而阅之,识芦祖字时贤,祖妣余氏,当宋徽宗时金人作乱,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由蜀北果州城(今四川南充市)锣鼓垭徙四川古璧州,即今通江县知州,建业于走马岭兵山塚(音:众;义:坟)。生三子,长徙古达州管村坪之珠宝山,亦属实矣。二房居印斗山花岩子,三房居五包石长瓦房,历代相传。时权(蒲中权)即将渊源世系抄录返梓,复商阖族开会,并另派族中各方采访老谱及墓碑存殁名字,逐一清之,倘有缺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乃经数月而始核实,有条不紊,未敢妄加增减。若名派错误,唯以采访是问,编辑者曷(音:何;义:怎么)能受其咎(音:究;义:怪罪)焉?

十七代孙中权民国三十七年撰

(达州“蒲让”祖一支《蒲氏族谱·序》资料3)

《仿苏氏族谱引》

蒲氏族谱,谱蒲氏之族也。蒲氏出于虞时,蒲衣髫年(髫,音跳;义:童年)为帝师,舜时贤人,始分都邑,步迹河东,封以蒲坂,故都以蒲州,衣相虞帝。帝以位禅(音:善;义:让给)衣,衣避其州,乃传位与禹,蒲遂以为氏以著代也。详其原由,尊吾族之所自出也。谱为蒲氏作,叙其原之所自出得详与尊也,谱吾作也。呜呼!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油然而生矣!情见于亲,亲见于服,服见于丧,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忧不吊则涂人(义:陌生人)也!吾之所与相视如涂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悲夫!一人之身分而至于涂人也。吾谱之所以作也,其意曰:分至于涂人者,势也。势吾无如之何也,已幸其未至于涂人也,使之无至于忽忘焉,可也!系之以诗曰:

蜀川之东郡城之西,铁岭之右管村之区。

地名宝珠鼎有神石,唯我先祖宦游驻迹。

昆仲三派达大顺移,子孙繁衍聚族于斯。

绵绵瓜瓞济济多士,文武世家科甲门第。

西晋良牧德垂后裔,皋川贤候诒谋燕翼。

梓潼著绩学政名驰,于今惟烈振古如兹。

(达州“蒲让”祖一支《蒲氏族谱·序》资料4)

《仿刘氏族谱引》

夫欲子孙知其祖父所自出,长长幼幼各得其所,相友相爱,翕(音:西;义:收敛)然而无所舛戾(舛音:串;义:差错。戾音:立;义:罪过),道在敬宗,敬宗故合族。世之相后、或百年地之相去、或百里叔伯昆仲相见而不相识,问其祖宗或不能举名字,此民心之所以日偷,风俗之所以不古处也。奉祀以昭其敬,齿让以联其情,故合族尚焉。我族自米公山迁徙以来,迭遭孽害避难各省,明运将来又遭闯献两乱,寻绎宗谱不知所由,间或有询其祖父,稍可举其名字,溯其高曾,更不能答其来历,奚可传之于人远今日者去。古来渺考而遂之,故历然不紊,使后之子孙莫不知其所自出孰为,吾之同姓厚薄,之间其不至于倒行也,虽历百世庸有异乎?自有此谱,而孝子弟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自有此谱,而尊祖敬宗之道可以相传不巧,谱牒相传,真人生之一大幸事焉耳!

(达州“蒲让”祖一支《蒲氏族谱·序》资料5)

《抄撰於谱是序》

蒲氏出自河东,系山西蒲坂之地。舜帝蒲坂拜始祖蒲衣为师,载在史鉴,历传千古,朗昭人目,姓蒲者皆衣之裔也。后世子孙繁衍绳绳(义:连续不断),代有名人。就本支而论,祖父遗言自陕西迁湖南,自湖南迁湖广,自湖广迁西蜀,传至宋代,人丁浩繁,衣冠鼎盛,公孙父子兄弟间常见同列名榜,有科甲连登,五桂连芳,九派宦游之说。按:吾祖进士蒲世才,字文宪,系属左右丞之裔、庠生慎勤祖之子也。当南宋之时,见宋祖衰弱,不愿出仕,以山水为乐,自号归真居士。乃携长幼自三教堂遂世居焉,迄今传十一代。顺庆府(今四川南充市)实属以及保宁、梓潼所属各地分处者不可发指要,皆自三教堂宝玉山分派一脉,相传于世世者也。自虞夏分支以来,商周汉晋隋唐逮(义:到了)宋恩荣式鉴欣观,开布勋名,从河东发脉,凡福建、河南、江西、江南、湖广、四川等地处同为一本源流,共证不二家风。嗟乎!元之以兴,陡遭家孽作害,避难各省,分支因元朝公主子蒲承恩囚,千总蒲正邦倡议伪称僭(音:见,义:冒用)号祸怒朝廷,兴师遍谕各省搜缉,惟祖数人各潜逃生。

庠生蒲正开逃西蜀,蒲正彪逃江西,蒲正民逃江苏,蒲承烈逃川北;副榜蒲正国、蒲正辅逃黔地。

各顾逃生越七十余年,弃黔旋楚置业于湖南沅州府芷江县永宁里天雷山乐川堪舆,思先祖形骸于大明太祖间往西望山,清暮遭图业(义:贪图产业)匿塚,恶徒三姓阻不容归,控经督抚委貟勘验。

先祖有志不磨,于米公山祠镌有朝赐咨诰铭迹,西望山元赐御诰碑志,四十八处穴所乃先世瞑目,窨(义:地窨子)碑可考。故将图业恶徒按例正法,申详上谕照碑管业护坟,楚地永为蒲氏基业,案经三载,先祖瞑目,宗祠祖坟焕然维新。

宋建蒲氏宗祠湖广米公山蒲文太公祠;

明建蒲氏宗祠顺庆府(四川南充市)为三教堂;

明建蒲氏宗祠渠邑蒲涛坝为中音祠,明末贼毁;

清建蒲氏宗祠渠邑墩子湾为帝师堂(七属同建);

清建蒲氏宗祠渠邑涌兴场蒲家坝(渠达同建);

清建蒲氏宗祠达县蒲家坝檀木场(达邑独建);

清建蒲氏宗祠渠县岩风滩(渠邑独建)。

清嘉庆二十一年达州合族共建篢子寨蒲氏宗祠,祠中立蒲让公神位(此句根据《蒲氏族谱辑要》页记载所加)。

十七代孙管村坪中权、中濂等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谨撰

(注:这篇谱序从“各顾逃生越七十余年,弃黔旋楚”至“宗祠祖坟焕然维新”这一部分应为逃往黔地副榜蒲正国、蒲正甫一支族谱资料,非我祖蒲正开后裔一支)

(将明末清初字派附后:譲韜榮山明良三,学祥壁于思州内)

《蒲氏宗祠族谱叙》

百寻之柯条,千宵蔽日,原其始皆一本所出,众流之枝派,走云连风,达其终以四海为归人,之于族人也亦然,有血统然后有家族,有家族然后有国族,其本原蹊跷。乔木之枝派振振绳绳不亚百川之汇,于是散之为家族,聚之为宗族,所以昭雍穆、广锡类也。

蒲氏之族系出虞时贤人蒲衣,髫年为帝师,分支而下代有名人,逮至明末由巴迁达。驻车于达州管村坪宝珠山,聚族于斯,多历年所宗派各自为支派,谱系散而无记。迄前清嘉庆丙子年辛酉科举人秋河公募建祠,聿(音:与;义:笔)昭祀典字派众议,好于修谱溯源,屡议未成,言及此惄(音:尼;义:忧思)焉。滋盟每逢祭典会谈屡议未决,势同趔趄难以进行。降至民国三十一年,渠邑墩子湾有仕文、昌文、茂仁等通函到达,亲旨两次俭以亲族肇平之治收族致礼俗之型,矧(音:审;义:况且)民族之复兴,光家族之自治。我辈士食旧德,农服先畴,商循氏籍,工矩高曾而不能恢复家族礼让,发扬民族精神,其何以表率社会而报效国家乎?殊不知家之有谱犹国之史录也,可以瞻门庭盛衰,可以知子孙多寡。有美德则族而表之,如硕儒也、孝子也、节妇贞女也,使人知有所劝;有邪行则驱而除之,如奸淫窃盗等类,使人知知有所惩。溢美法良其由来也久矣。

先祖建祠后续:汝字开头

汝心中正善以,三传昭文开化,

安常守先道德,经世大全性天。

于年再续:克字开头

克绳其武著述,光前诗礼庭训,

家国科联书香,永继代有名贤。

我蒲氏族人丁繁衍,分居各地,龙蛇混杂,良莠不齐,其立身制行、端人正士者不少,口蜜腹剑、丧德失仪者间或有之,甚至视父母如路人、待兄长如仇敌、越理犯分无所不为,苟不修而辑之,其何以褒善贬恶、睦族收宗乎?伏望族人慷慨乐输、或以私人倡捐、或以会产拨助,集腋成裘,聚流为海,天下无难事,自立在人勤,此事虽艰巨,时越六载幸得观厥成庶几,睦族敬宗,永葆天潢(音:黄;义:积水池)世胄践任食德,树立国民模范,匪特(义:不仅仅)吾宗之幸,抑(音:一;义:还是)民族之大幸耶!

十七代孙历任高初教员静凡抄稿年七十有二

达州蒲氏

弘扬和传承蒲氏家族古老族谱文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houshizx.com/dzsxs/24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