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218805.html
一、背景介绍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村民脱贫致富、乡村实现振兴的关键和难题。土地,是农村的第一生产要素。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土地大量撂荒,让资源闲置。年,达州市“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纵深推进。四川法之缘律师事务所青春支部党员律师到联系服务村开展顾问工作后,发现邻近的碑庙镇千口村周边的茶地大量荒芜,便萌生了把茶地利用起来,帮村民致富的想法。通过该所党总支的帮助,青春支部联系农科所和茶企实地调研,以“茶企公司+公益茶林基地+农户”的集体经济模式,盘活该片土地,壮大了当地集体经济,实现了茶企和农户“双赢”。年12月,在市律师行业党委引领下,律师协会承接,公益委落实,达州市律师公益茶林正式揭牌。随后,公益茶林发展成9个律所参与,建立起通川区千口村、万源白羊乡梨树坪村、大竹县中华镇云雾山九盘村3个公益茶林基地,成为达州律师公益的品牌。
图为年12月10日达州公益林揭牌现场
二、经验做法
(一)党建作统领,“一线联三点”聚力。行业党委统领,律协与3个村委的集体合作社签订《捐建协议》,形成长期产业帮扶线,联结起以律所为捐款发起点、茶企为技术支撑点和村集体为帮扶重点的三方力量,共同推进公益茶林建设。一是架构模式不盲动。以保障村集体及农户权益为基本出发点,保证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使用权归村民的基本机制不动摇,明确茶企及律所在公益茶林基地中的角色。茶企免费提供种植、采摘技术支撑,按市场价对茶叶回收;律所捐赠款物归入集体经济,用于茶苗、化肥购买及劳务支出等,同时,对过剩茶叶律所进行保价回收,保证农户茶叶不愁销路。二是调研在前不冲动。坚持稳打稳扎,不搞遍地开花。在通川区碑庙镇千口村基地建立前,先后3次联系农科所和茶企开展实地调研,弄清了当地气候和土地适宜种茶后,再以相同方式逐步构建起另外2处基地。三是组织保障不乱动。公益茶林建设及推进始终保持着律师行业党组织及律师协会行业自治组织的作用发挥。
(二)公益作基础,“一林帮三村”致富。始终坚持茶林的公益性质不走形不变样,通过3个基地直接帮助所在村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一方面,挂牌亮承诺。在茶林基地树立“达州律师公益茶林”简介牌,明确茶林公益性质,阐明茶林运转是依靠法律人群的捐助、爱心企业的帮扶,将法律文化与茶文化有机融合建立的有机茶种植基地;提出茶林宗旨为“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帮助群众脱贫奔康;发展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行动显担当。公益茶林规划建设亩,总捐资万元。目前,为保证公益茶林正常运转,9个律所已向3个基地捐赠钱款物资共计60万元;引导9户村干部打造集体示范园,帮助30家贫困户构建致富园。同时,为了采茶后方便运输,能够吸引更多茶企进入,市律协帮助联系修建乡村道路近4公里。
图为年12月10日达州公益林种植现场
(三)文化作支撑,“一地传三识”授渔。坚持对每个基地的村民传授茶叶种植养护、销售知识及法律常识,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一是传授茶叶种植养护知识。市律协联系茶企派出技术人员,到村为村民开展种茶宣讲会、现场技术传授等,通过发放技术资料,让村民了解种茶技术;通过现场示范施肥、修剪、种植、采摘等整套流程,让村民更直观地领会茶叶栽培及养护技术。目前,已开展茶叶种植技术培训4次。二是传授销售知识。帮助设计商标,并向村合作社捐赠了“尚法”“千口无讼”“大律师”等具备法律特色的注册商标使用权,提升茶叶品味。年春茶上市时,市律协邀请新闻媒体,帮助千口村“1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举行“大律师”公益茶发布会,提升茶叶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发布会后茶叶订单猛增。三是传授法律常识。在茶林基地点缀了法治宣传标语或法律常识指示牌,提升当地法治氛围;律协派员定期前往基地查看公益茶林运转情况的同时,发挥律师专业特长,为村民讲授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合同、婚姻、继承等法律知识,接受法律问题咨询,帮助解决法律问题,提升村民法律素养。
图为年3月28日公益茶发布会暨公益茶回购
三、取得成效
(一)推动了律师行业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律师公益茶林建设的路径为律所支部书记带动支部,支部带动律所并推动成为行业行动。此后,1个律所发展到9个律所参与,3名党员律师带动到余名律师参与,并将律师行业的“村居法律顾问”工作融入到公益茶林建设中,推动了律师行业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体现了律师行业党建凝人心、聚人力、统业务的强大力量。四川法之缘律师事务所青春支部书记也因此获得了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二)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经济收入。年,3个公益茶林基地帮助40户贫困户50人在公益茶林务工、茶叶销售收入60万元,人均增加收入1.2万元;帮助村民在淘宝销售“大律师”茶叶,每月月均销售量达到20余盒。年帮助村民采摘春茶茶叶余斤,销售收入15万元。
(三)村集体产业发展得到了法律保障。律师公益茶林以律师行业之力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牵线搭桥的同时,汇集了本地最优质的法律服务资源,这些资源的汇集发挥专业优势,提高了农村经济组织抗风险能力,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组织依法经营、健康发展水平。
(四)村民法治意识和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公益茶林建设和运转过程中,律师成了村民家门口的“法律顾问”,在有针对性的法治讲座中、在典型案例讲法释法活动中、在法律问题咨询中、在具体案件办理中,当地村民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遇事找法的意识越来越浓。同时,律师的参与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村民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明显增强。
四、总结启示
达州律师公益茶林的架构模式保证了资本要素不对农村土地要素的侵蚀,是将“市场”与“公益”有机结合并明显区分的探索和实践,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党员和党组织作用发挥,其能否延续的根本在于保持公益不变形走样。在公益行动中,达州律师愿一灯之举,千里通明。
来源:达州市律师行业党委编辑:白倩
审核:付仲、刘化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